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矿化作用的钙磷硅酸盐类生物医用材料,在骨组织再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制备工艺的发展,研究人员将溶胶-凝胶法与模板法相结合,制备出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的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MBG),可用于负载药物和生物活性因子,提高生物活性玻璃的骨修复效果。然而,在多数的模板法制备介孔生物活性玻璃过程中,生物活性玻璃颗粒容易出现团聚以及钙、磷组分流失严重的问题,影响了MBG在药物载体领域的应用及其骨修复效果。因此,本文通过两步反应,先制备出了具有放射状介孔结构的SiO2-P2O5纳米微球(SiO2-P2O5 Nanosphere,SPN),再以SPN为模板,利用高温固态反应制备了一种具有良好分散性、钙磷组分含量较高的放射状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并对MBG的结构、矿化性能、药物负载与释放性能、生物相容性进行考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利用环己烷-水的双相分层体系,以表面活性剂与有机溶剂在油水界面处形成的具有曲率的O/W半乳液胶束作为孔道模板,成功制备了具有放射状形貌的介孔SiO2-P2O5纳米微球。材料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较大的孔径,比表面积高,粒度在100 nm左右,并且有一定的矿化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适当浓度下能够促进细胞增殖。(2)利用制备出的具有大孔道的、分散性较好的放射状形貌的介孔SiO2-P2O5纳米微球作为模板,通过高温固态反应的方法合成了具有放射状形貌的介孔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分散性良好且CaO含量较高,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体外矿化性能。CaO含量越高的MBG体外矿化活性越强,形成羟基磷灰石层的速度越快。此外,这种材料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3)以阿司匹林作为药物模型,BSA为蛋白模型,考察了两种材料对药物和蛋白负载效率,以及在不同pH条件下的释放行为。实验结果表明,SPN和MBG对大分子蛋白具有较好的装载能力;分散性好、孔径与BSA分子尺寸匹配的材料具有高的蛋白负载量;MBG比SPN具有更高的蛋白装载能力和更好的缓释效果,体现出MBG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具有更大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