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冠果种子萌芽和幼苗生长对盐碱胁迫的响应

来源 :山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heng22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冠果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也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树种,分布范围广,生态效益好,确定文冠果种子和幼苗对盐碱胁迫的响应,探讨文冠果耐盐碱机理,可以为文冠果的立地条件选择、扩大种植范围提供指导。本文通过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盐碱复合溶液,对文冠果种子和幼苗的进行盐碱胁迫实验,分析盐碱胁迫下文冠果种子和幼苗的变化规律,揭示文冠果耐盐碱机制。结果表明:(1)混合盐碱胁迫下文冠果种子发芽前的吸水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加速吸水期、稳定吸水期、饱和吸水期。0h-6h为加速吸水期,16h-36h为稳定吸水期,40h-120h为饱和吸水期。在加速吸水期,盐浓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碱浓度增大文冠果种子的吸水率逐步加快;在稳定吸水期,盐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碱浓度的增大文冠果种子吸水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轻碱盐胁迫下种子吸水率达到最大值;在饱和吸水期,盐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碱浓度的增大文冠果种子的吸水率整体不断下降,中碱盐、重碱盐胁迫下种子吸水率下降最快。(2)盐碱胁迫使种子发芽时间延迟,发芽速率下降,在相同pH条件下,0.1%~0.3%的低浓度中性盐对文冠果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0.5%~1%的中高浓度中性盐对文冠果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特别是1%盐度抑制严重。伴随pH的上升,种子各发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轻碱盐胁迫对种子的萌发率影响不明显,重碱盐处理下种子萌发率降至最低,并且重碱盐胁迫对种子萌芽的影响明显高于单盐胁迫。(3)在盐碱胁迫下,文冠果幼苗叶片的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均与盐浓度、pH值呈现正相关;在盐胁迫下文冠果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与对照相比变化不明显,说明文冠果具有一定的耐盐性。但当碱度一定盐度达到1%时,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急剧升高,说明1%盐浓度会对文冠果幼苗造成较大损害。在盐度一定,pH达到9.51以上时,文冠果幼苗叶片的叶绿素、株高、地径均随盐碱浓度的上升大幅度降低。说明pH9.51以上,文冠果幼苗受到伤害。(4)盐浓度上升到1%,pH达到9.51时,文冠果生长生理都受到严重抑制,植物体内生理保护预警机制反应强烈,这说明文冠果幼苗出现了最强生理伤害,也可以间接说明文冠果耐盐阈值为1%,耐碱阈值为9.51。
其他文献
健身气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宝库中的一块十分绚丽的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赣南客家民族传统体育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大学生体质呈
简要介绍了 P6 5S型行包快运棚车的主要性能和结构 Briefly introduces the main performance and structure of P6 5S line package express box
自由空间光通信(Free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s,FSO)是一种经过调制将可见光、激光或者红外光通过大气进行信息传输的光通信技术。该技术具有带宽大、速率高、安全性高、组网灵活和成本低等优点,近些年来已经成为通信行业的热点之一。然而,由于FSO波束窄、终端集成困难以及节点度受限等自身问题,作为通信的第一步,FSO组网存在一些亟待解决问题。目前,针对FSO组网技术的研
近几年,人们突破了对半金属块体材料研究的局限性。作为二维材料原型的石墨烯的发现,得力于其不同的结构和物理性能在材料学能够广泛应用。截止目前,二维材料已经囊括了半导
将Na2CrO4加入生料中模拟含Cr入窑物料〔掺加比例为0.048%(以w计)〕,以探索水泥窑共处置含Cr废物过程中Cr的形态转化.将含Cr入窑物料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煅烧,消解煅烧样品
经过近五十年的研究和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应用于公共安全、信息安全、电子商务、家庭娱乐等领域。但是在一些非理想条件下人脸识别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
通过对卫生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的基本程序、关键环节、基本方法等方面的论述,总结了河北省开展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的具体做法和制定卫生行政处罚卫生案卷评查标准的经验,探索出卫生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属于苜蓿属,豆科植物,又名―牧草之王‖,是一种多年生牧草作物,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的温带地区。紫花苜蓿多糖(alfalfa polysaccharide)是从紫花苜
施中分,一个质朴坦诚的中年汉子。1981年8月参加工作后,历任崔桥镇长、汴岗镇党委书记、扶沟县蔬菜局局长。先后荣立五次三等功,周口市劳动模范。周口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
通过了解基因扩增和检测技术、工具酶、DNA重组技术、载体工具、克隆技术、DNA序列测定技术、基因合成和分子设计技术、离体诱变和分子进化技术等的现状和意义,使看出它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