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湛江海域是我国的重要水产养殖海域之一,其出产的各类水产品远销海外及国内许多重要城市。但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深,赤潮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湛江海域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并威胁人们的安全健康。因此,本研究借鉴国外的麻痹性贝毒安全监控体系,通过采用酶联免疫法、小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于2013年1月至12月对湛江海域麻痹性贝毒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该海域的麻痹性贝毒监控体系,保证贝类水产品的安全食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比较酶联免疫法、小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麻痹性贝毒的检测限、灵敏度以及检测效率,确立湛江海域毒素监控的警戒值:以酶联免疫法作为贝肉样品的麻痹性贝毒快速筛选方法,若毒性高于湛江海域的贝毒监控警戒值36.8μgSTXeq./100g时,则需小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进一步分析;反之,样品合格,不需要下一步分析。2.以湛江海域的角尾湾(A)、流沙湾(B)、东南镇(C)、太平镇(D)和乾塘镇海边(E)为监控点于2013年1月至12月进行为期一年的麻痹性贝毒监控,一方面对采集的贝肉样品进行酶联免疫技术(ELISA)的麻痹性贝毒初步筛查,并对超过警戒值的贝肉样品进行小鼠生物法(MBA)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检测,另一方面使用镜检法观察并计数采集的海水样品中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密度,及用酶联免疫技术测定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毒性水平,从而掌握湛江海域的麻痹性贝毒分布特征。监控结果显示,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细胞藻密度呈倒U字型变化,变化范围在未能发现至185cells/L,而藻细胞麻痹性贝毒毒性水平除了在1月和12月较高外,其他时间基本处在低水平状态。贝类样品中均能检测出麻痹性贝毒,贝全脏的超标率为17.9%,其中扇贝样品的麻痹性贝毒主要为低毒力的C1和C2毒素。3.借鉴国外的麻痹性贝毒安全监控体系,本研究以湛江海域的贝类为研究对象,确立了监测点、采样频率、监测贝种、分析方法及贝类的常规和应急管制机制等,尝试建立此海域的麻痹性贝毒监控体系,为我省乃至我国制定麻痹性贝毒安全政策和实施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保障贝类食品的安全,促进贝类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