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技术在各期脑梗死的影像变化规律及对脑梗死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CIR)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MR及随诊检查,其中首次检查的病例包括,超急性期(<6小时)9例,急性期(7-24小时)18例,亚急性期(1.5-7天)18例,稳定期(8-14天)3例,慢性期(>15天)6例。第二次检查者,亚急性期5例,稳定期9例,慢性期7例。第三次检查者,慢性期9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龄20-83岁,平均年龄67岁。另外,选取健康志愿者54例进行MR检查,年龄、性别大致与病人组相匹配。应用美国GE Signa HD1.5T echospeed MRI磁共振扫描仪扫描,采用8通道头表面线圈,扫描序列包括:矢状位自旋回波(SE)T1WI、轴位SE T1WI、轴位FSE T2WI、轴位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和轴位SWI。具体成像参数如下:T1WI:TR=400 ms,TE=15 ms,层厚6 mm,间隔1 mm;T2WI:TR=3000 ms,TE=102ms;DWI:TR=6000ms,TE =96ms,b值为0/1000 s/mm2,T2WI、DWI的层厚及间隔和T1WI的一致。SWI:TR=50ms,TE=40ms,层厚2.0mm,无间隔,视野为24cm,矩阵为320×320,NEX为0.75,带宽为31.25 Hz/pixel,翻转角30°。SWI采集的原始数据传输到在GE ADW4.3工作站进行离线后处理,得到矫正的相位图像(Corrected Phase image,CPI)以及重建的SWI最小密度投影图像(SWIminp)。观察所有病例不同时期脑梗死的SWI表现,利用SPIN(Signal process in NMR)软件在CPI上分别测量病变区及对应侧正常表现脑白质(normal apparentwhite matter, NAWM)平均相位值,以及测量健康志愿者NAWM区平均相位值。对其中21例大面积脑梗死(依据Adamas标准,梗死直径>3cm2,并累积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大血管主干供血区的脑梗死)病例补做FairPWI、3DTOF-MRA及SWI随诊。观察脑梗死内有无出血、出血程度及梗死区周围小血管的改变。在SWIminp上测量梗死区出血面积,并计算其与最大梗死面积的比例,相邻层面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定义出血程度如下:重度出血:出血面积与梗死面积比例>30%,有明显占位效应;中度出血:< 30%,且>10%,有轻度占位效应;轻度出血:小于10%,无占位效应。同时计数梗塞灶周边微小血管的数量,规定周围血管显示程度如下:数量超过或等于10条,且直径大于对应侧为明显显示;不足10条,直径与对侧相仿,为轻度显示。由神经内科专家或有经验的住院医师对所有患者的不同时期的临床状态进行NIHSS评分。对梗死区内出血程度、周围微小血管数量与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由两位影像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和数据测量。所有病例均采用营养血管神经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常规治疗,未行溶栓治疗。所有病人和健康志愿者都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填写个人信息表。应用统计软件包(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 SPSS)16.0版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各期脑梗死病变区和对应健侧以及健康志愿者脑白质区相位平均值进行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各期梗死区的相位平均值与时间进行相关回归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梗死后出血量与梗死周围微小血管显示程度与临床NIHSS评分改变,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所有统计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的梗死组织的相位值均较对侧NAWM明显增高,进入亚急性期,相位值较对侧略低,在稳定期和慢性期较对侧明显降低。各期患侧与对应侧脑白质区的相位均值,在超急性期、急性期、稳定期和慢性期两者有显著差别,p<0.001,亚急性期,稍有差异,p=0.04。各期患侧与健康志愿者脑白质区的相位均值的比较结果基本同对应侧,在超急性期、急性期、稳定期和慢性期两者有显著差别,p<0.0001,亚急性期,稍有差异,p=0.044。2.脑梗死各期病变区平均相位值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到慢性期最低,梗死区的相位值与发病时间具有显著负相关性(r=-0.990,p=0.001)。3. 21例大面积脑梗死随访中,出现梗死后出血为16例,占76.8%,均为SWI所发现,而T1WI、T2WI分别发现5、4例。梗死后重度出血程度与临床NIHSS评分改变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s=0.765, p=0.001)。4. 21例大面积脑梗死随访中,14例发现梗死灶周边有增多的微小血管,明显显示10例(占47.6%),显示程度与临床NIHSS评分改变无明显相关性(rs=0.408, p=0.066)。结论1.不同时期脑梗死病变的SWI影像表现及相位平均值演变具有一定规律性,利用SWI可对脑梗死的分期进行评估。2. SWI能够敏感检测梗死灶内继发的微小与多发出血灶,并通过对出血灶的量化可以预测梗死后再灌注损伤的程度与发展趋势。3. SWI能够通过显示梗死灶周围微小血管的影像改变,有助于判断其周围血流再灌注情况,对临床的治疗效果与疾病的转归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