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颡鱼,又称黄姑鱼、黄辣丁等,是我国常见的淡水鱼类品种,在国内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广州等地。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其病害逐渐显现,主要是细菌性疾病,黄颡鱼养殖产业因为细菌性疾病的爆发遭受了很大损失。本研究主要针对黄颡鱼两种主要细菌性疾病免疫预防技术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黄颡鱼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本研究从各发病黄颡鱼养殖场采样,从患病黄颡鱼肝脏、肾脏分离得到两株致病菌,通过形态学、基因序列等各种分析,然后进行健康黄颡鱼人工感染试验,通过其病症及病原菌再分离鉴定来确定病原菌,同时对该两株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从不同渔场患病濒死黄颡鱼肝脏、肾脏中分离到两株病原菌XJH06和JZ096,经鉴定分析表明,病原菌XJH06为维氏气单胞菌,JZ096为鲶爱德华氏菌,且通过回归感染实验,可使得健康黄颡鱼与自然患病黄颡鱼出现相同的病症并能再次分离得到相同的菌株。药物敏感试验表明,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药物对维氏气单胞菌(XJH06)、鲶爱德华氏菌(JZ096)有抑制作用。第二部分:维氏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和鲶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分别对黄颡鱼的免疫效果本研究以维氏气单胞菌灭活疫苗(F-AV)和鲶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F-EI)分别作为免疫原,将抗原浓度调整至1.0×108 cfu/m L,1.0×107 cfu/m L,1.0×106cfu/m L三个不同梯度的浓度,通过对健康黄颡鱼腹腔注射进行免疫,于免疫之后第1、7、14、21、28天采集血液样品,用于血清指标的测定,并分离头肾用于免疫基因m RNA表达量的测定,在第28天进行攻毒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当抗原浓度为1.0×108 cfu/m L,免疫保护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免疫之后溶菌酶活性、血清总蛋白、补体C3在第7天显著上调,血清抗体效价在第21天显著上调,头肾中免疫球蛋白M(Ig M)、甘露糖受体(MR)和C-型凝集素(Ctl)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上调,攻毒感染实验表明,维氏气单胞菌和鲶爱德华氏菌分别攻毒之后其相对保护率分别为52.0%和48.0%。第三部分:维氏气单胞菌和鲶爱德华氏菌二联灭活疫苗对黄颡鱼的免疫效果以及黄芪多糖对二联疫苗的促进效果本研究以维氏气单胞菌和鲶爱德华氏菌二联灭活疫苗作为免疫抗原,二联疫苗配比分别为3:7;5:5和7:3,疫苗浓度为1.0×108cfu/m L,通过对健康黄颡鱼腹腔注射进行免疫,分别于免疫后第1、7、14、21、28天采集血样检测血清抗体效价、血清酶活性,相关免疫基因m RNA水平表达量,第28天进行攻毒感染实验。结果表明,维氏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和鲶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的混合比例为3:7的免疫效果最好。免疫组溶菌酶活性、血清总蛋白和补体C3在第7天时达到最大值,之后缓慢下降,在28天时恢复初始水平。脾脏中Ig M基因m RNA水平表达量在免疫后第7天达到最大值,在肾脏中第14天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下降恢复初始水平。脾脏和头肾MR和Ctl基因m RNA水平表达量均在免疫后24 h达到最大值。免疫后第28天,血清抗体效价最高。攻毒试验结果表明,维氏气单胞菌和鲶爱德华氏菌分别攻毒之后其相对保护率分别为49.1%和51.9%。之后以维氏气单胞菌和鲶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配比为3:7的二联疫苗作为免疫原,添加黄芪多糖作为佐剂,分别用添加黄芪多糖佐剂组、无佐剂组、PBS组对健康黄颡鱼进行腹腔注射,分别于免疫后第1、7、14、21、28天采集血样检测血清抗体效价、血清酶活性,相关免疫基因m RNA水平表达量,第28天进行攻毒感染实验,测定免疫保护力。实验结果表明,黄芪多糖佐剂对维氏气单胞菌和鲶爱德华氏菌二联灭活疫苗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黄芪多糖组溶菌酶活性,血清总蛋白,补体C3在免疫后第14天达到最高值,且显著高于无佐剂组和对照组。免疫组的血清抗体效价都在第28天最高,且显著高于无佐剂组和对照组。黄芪多糖佐剂组Ig M基因m RNA水平表达量上调在头肾中上调并在第14天达到顶峰,在脾脏中上调并在第7天达到顶峰;MR基因和Ctl基因m RNA水平表达量在头肾和脾脏中均上调第24h达到最大值,之后缓慢下降但一直高于无佐剂组和对照组,攻毒结果表明,维氏气单胞菌和鲶爱德华氏菌分别攻毒之后其相对保护率分别为70.0%和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