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病损的多变性、临床症状的隐匿性、临床病史的不完整等因素,诊断日益困难。有时,结合血清学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亦不能完全明确诊断。本文采用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 of Treponema pallidum, TP-IHC)检测组织活检标本中的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 TP),观察其在各期梅毒、不同皮损中的表达数量及分布情况,并与血清学试验等经典方法进行比较,旨在探讨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以协助梅毒诊断的可行性及优势,并试图阐述其应用前景。方法:共收集到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2004年1月-2012年5月期间,14例梅毒血清阳性患者或窗口期疑似病人的病损组织活检标本共20份,包括一期梅毒4例,标本6份;二期梅毒8例,标本10份;三期梅毒2例,标本4份,其中三份来自同一位患者,其标本组织学表现不支持梅毒。回顾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如年龄、性别、临床病损、梅毒血清学试验结果及活检组织的HE染色病理表现等。采用梅毒螺旋体为特异抗体的免疫组化法检测病损组织中的螺旋体,并记录染色阳性的螺旋体数量和分布特点。分析总结螺旋体在病损组织的表达数量与疾病分期、临床病损之间的关系,以及治疗前后螺旋体数量的变化。采用SPSS17.0, Spearman相关分析的统计学方法,检验患者RPR滴度与其组织标本内梅毒螺旋体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采用梅毒螺旋体为特异抗体的免疫组化法检测病损组织中的螺旋体表达,总阳性率为80%。6份来自4例1期梅毒病人的标本中,5份TP-IHC染色呈阳性表达(阳性率83.3%),1份TP-IHC染色阴性的标本为梅毒直肠炎患者正规治疗后直肠活检标本。10份来自8例2期梅毒病人的标本中,10份TP-IHC染色均呈阳性表达(阳性率达100%)。4份来自2例3期梅毒病人的标本,1份TP-IHC染色呈阳性表达(阳性率25%),3份TP-IHC染色阴性的标本来自1例梅毒血清阳性合并HIV的患者,其病损临床及病理诊断为嗜酸细胞增多性皮病,而非梅毒相关性病损。各期梅毒病人标本阳性诊断符合率、阴性诊断符合率均为100%。染色阳性的梅毒螺旋体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1期梅毒皮肤组织标本中梅毒螺旋体主要位于表皮下部近基底细胞层、真皮血管周围;直肠粘膜标本中主要位于近浆膜层一侧,组织内及血管周围。2期梅毒标本,皮肤组织标本中梅毒螺旋体主要位于表皮全层、附属器周围、真皮血管周围;淋巴结活检标本中梅毒螺旋体主要位于滤泡周围的炎性肉芽组织中。一份3期梅毒皮肤组织标本的血管内见螺旋体分布。染色阳性的标本内螺旋体数量与临床病损有一定相关性:硬下疳、扁平湿疣皮损活检标本及梅毒性直肠炎患者肠镜活检标本中螺旋体数量最多;鳞屑性红斑、蜊壳样斑块、三期梅毒胸壁溃疡皮肤活检标本中梅毒螺旋体表达量中等;梅毒性淋巴结炎标本中螺旋体数量最少。1例梅毒性直肠炎患者,治疗前后肠镜活检标本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提示,治疗前螺旋体阳性,治疗后检测阴性。1例二期梅毒蜊壳样斑块患者,卞星青霉素足疗程治疗前后标本中均发现螺旋体存在,且表达量均为中等。分析梅毒患者血清RPR滴度和TP-IHC染色结果的关系发现螺旋体数量与RPR滴度间无相关性(P>0.05)。讨论与结论:采用梅毒螺旋体为特异抗体的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梅毒螺旋体表达有助于梅毒的诊断。本研究表明,该方法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达100%,由此认为,使用梅毒螺旋体为特异抗体的免疫组化法诊断梅毒病损特异性非常高,可用于协助梅毒诊断。各期梅毒患者包括窗口期疑似患者的螺旋体免疫组化法染色阳性,且早期梅毒患者皮损中螺旋体数量较多,提示该方法敏感性很高,体现了该方法在诊断早期梅毒中的优势,尤其对诊断早期血清尚未阳性的梅毒有很大帮助。一例一期梅毒直肠炎患者直肠活检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治疗前阳性,治疗后阴性,提示该方法可以用于驱梅治疗的疗效评估。一例二期梅毒蜊壳样斑块患者,卞星青霉素足疗程治疗前后标本中螺旋体含量相当,表明患者对青霉素治疗反应差。因此认为,该方法可用于梅毒治疗效果的监测及对复发梅毒的判断。此外,梅毒螺旋体在皮损中的分布情况为,主要位于表皮、真皮血管周围,即其分布符合亲表皮、亲血管内皮和炎性肉芽组织三种方式。结论:1,用梅毒螺旋体为特异抗体的免疫组化法检测病损组织中梅毒螺旋体的方法敏感性很高,特异性很强,可明显提高临床梅毒诊断阳性率;2,染色阳性的梅毒螺旋体在组织中的分布主要以亲表皮、亲血管内皮细胞和炎性肉芽组织中为特点,且表达数量与RPR滴度无关;3,该方法有利于临床难确诊病例如血清尚阴性的早期疑似梅毒、RPR滴度不高的内脏梅毒、或少见部位梅毒、以及不典型病损的诊断;4,该方法有利于治疗后皮损复发的梅毒的诊断和评估;5,梅毒螺旋体为特异抗体的免疫组化法检测病损组织中梅毒螺旋体具有较好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