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传性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hMSH2、hMLH1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讨有关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发病规律、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变化,比较遗传性与散发性子宫内膜癌临床生物学行为方面的差异,从而有利于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个体化治疗,判断预后及随诊。 第一部分:遗传性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研究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1981年1月~2001年12月间我院257例住院子宫内膜癌患者根据有无恶性肿瘤家族史分为三组。A组:散发性子宫内膜癌。B组:非特异肿瘤聚集性子宫内膜癌。C组:遗传性子宫内膜癌。对三组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 1.1遗传性子宫内膜癌发生率及肿瘤分布情况:遗传性子宫内膜癌占全部子宫内膜癌的4.3%(11/257),家族中肿瘤患者男女比例为1.5:1,亲属中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分别占31.25%、25.0%,女性患者中子宫内膜癌较结直肠癌更多见,分别占61.5%和15.4%。 1.2发病年龄:C组平均发病年龄为47.9岁,明显早于A组的56.2岁(P=0.019),而与B组的53.79岁无差异(P=0.130)。 1.3绝经情况:C组及B组绝经前患者均较A组明显增多,分别为81.8%、52.4%及35.8%(P分别为0.002,0.004)。 1.4原发复合癌:C组及B组合并其它部位原发肿瘤的发生率分别为27.3%、16.7%较A组的6.9%显著升高(P分别为0.014,0.039)。 1.5组织学类型:C组100%为子宫内膜样腺,明显高于B组的92.7%及A组的82.2%(P=0.029)。 1.6组织病理分级:C组及B组组织病理Ⅰ级患者分别为81.8%、75.6%,明显高于A组的40.5%(P分别为0.028,0.001) 1.7预后:C组5年和10年生存率均为100.0%,B组分别为86%、80%, 硕士研究失学位用文 A组分别为 78%、64%,C组预后明显好于 A组(P=(刀31),但与 B组无显 著差异 0二0刀03)。 1.8 C组在临床分型、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腹腔细胞学上与其它 两组无统计学差别。 第二部分:子宫内腹扬DNA错配修复基因巴MSHZ及hMLHI表达的研究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了104例子宫内膜癌和对照组35例正常子r 宫内膜(其中增生期门例,分泌期18例)及8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中 hMSHZ、11NwHI蛋白表达情况,并对hMSHZ、hMLHI蛋白表达与遗传性子 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2.lffoSH)hMLH;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正常子 宫内膜组织中表达情况: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 增生期和分泌期hMSHZ表达缺失率分别为68.3%、4/8(50%)、5.9%和5石%。 hMLHI表达缺失率分别率为 64.4%、3/8(37.5%)、11.8O和 5.6o。子宫内膜 癌及于宫内膜非典型增生hMSHZ、hMLHI的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正常增生期 及分泌期子宫内膜o均为0刀001);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组织 hMSHZ、hMLHI表达缺失率无明显差异0分别为0二94,0.132),说明hMSHZ。 hMLH;表达缺失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发生早期有关。 2.2 hMSH》hMLH;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子宫内 膜样腺癌、腺鳞伴鳞状上皮分化、透明细胞癌和浆液性癌hMSHZ表达缺失率 分别为73.3%、2/8(25%)、2/4(50%)和1/2(50%),hMLHI表达缺失率 分别为68.9%、4/8(50%)、l/4(25%)和0,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hMSHZ、 hMLH;基因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其它组织学类型0分别为0.035,0.005人 而hMSHZ、hMLHI表达与年龄、绝经情况、临床分型、原发复合癌、手术- 病理分期、组织病理分级、肌层浸涡无关。说明hMSHZ、hMLHI基因表达缺 夫可能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有关。 2.3 WSHZ、hMLHI基因表达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hMSHZ表达 二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阴性和阳性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0a、52O,10年生存率分别为780、32o, hMLH;表达阴性和阳性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2%、50%,10年生存率分别为 70%、40%,hMSHZ、11.m--HI基因表达缺失者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 (P=0.000,P二0刀 12)。 2.4 hMSH卜hMLH;基因表达与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关系:遗传性子宫 内膜癌、非特异肿瘤聚集性子宫内膜癌及散发性子宫内膜癌hMSHZ蛋白表达 缺失率分别为100O、94.10及60.00,hMLHI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00O。 94*%及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