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hui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发展”是国家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部署的主要方面,地方政府面临着兼顾环境保护和制造业壮大的任务。选取恰当的环境规制手段和适宜的环境规制强度,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考验着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本文选取地方环境规制手段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环境规制手段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效应,以期为地方政府优化环境规制,以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决策参考。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地方环境规制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接着,对地方环境规制和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第一,理清地方环境规制和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概念及度量方法,明确本文的研究主体。第二,探讨地方环境规制影响制造业绿色转型的路径。而后,对地方制造业绿色转型和环境规制应用状况进行分析。首先,对各省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政策文件进行整理,通过测算,总结各省制造业绿色转型现状。然后,分析地方政府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运用状况。之后,运用熵值法,对各省制造业绿色转型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理论分析和相关变量测算的基础上,本文采用2009-2017年我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地方环境规制与制造业绿色转型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和排污费收入尚未发挥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则显著促进地方制造业绿色转型。(2)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尚未出现对制造业生产流程绿色化、产业内部合理化的促进效果,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则相反。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显著提高绿色生产高度化,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作用则不明显。排污费提升了地方制造业生产流程绿色化水平,但是,对绿色生产高度化尚未发挥促进作用。(3)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和排污费均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存在“U型”关系,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则存在“倒U型”关系。(4)进一步,对比三种环境规制手段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发挥激励作用区间的系数可以发现,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相比,排污费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创新激励作用更大,但是两者均小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作用效力。(5)东部和中部地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存在正向影响,西部地区则相反。三个区域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均呈现正向影响。东部排污费收入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排污费制度尚未发挥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优化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手段,以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政策建议,为地方政府提高环境治理能力、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其他文献
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加快建立现代化财政体制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对实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资金再分配有着重要影响。该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关系,进而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然而各个地区基于自身自然条件的不同及其长久以来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所带来的财力“堆积效应”和地方政府之间日趋热化的“横向竞争”所带来的生产要素流通受阻使得地区之间财力差异呈现出逐步扩大化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此过程中以地引资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以地引资不仅带动了当地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就业和消费,还引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也转变了观念,由行政主导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自主权,激发了企业等发展的内生动力,造就了我国经济数十年飞速发展的经济奇迹。然而近年来,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日益严峻,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务机关走过了“统一—分设—合作—合并”的发展历程。1994年我国在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同时,将原有的税收征管系统划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国税、地税的分设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汲取能力,对中央政府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调节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税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国地税分设的弊端日益凸显。现有的研究表明,获得足够的信息流是有效税收的核心
学位
近些年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待疾病逐渐从“治已病”到“防未病”转变,关注药物的副作用,更加偏向于效果好且副作用小的生物药,并且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疾病谱也发生变化,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日益高发,这些疾病的治疗大多离不开生物医药技术的帮助,所以人们对生物医药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让我们认识到了生物医药技术的重要性,从核酸检测试剂到
学位
2014年全国人大修订的《预算法》将举债权下放到省级政府,此后,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不断规范,并划定各省的债务限额,避免债务规模过大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专项债资金立足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具有示范作用,从而能够带动社会投资,实现稳投资、促增长。当前,对于新增专项债限额的确定主要基于防控风险的思路,使得有限的债务资源容易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债务限额决定着地方政府的最大举债空间,由于新增专项债限额分
学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支柱产业。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问题”,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如期完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必须补齐“三农问题”的突出短板,加大中央和地方对“三农”投入的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同时,要培育现代化龙头企业,以带动乡村发展、农民增收。在此政策背景下,各级政府通过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农业上市公司发展,
学位
收入差距问题是国内外学者讨论研究、人民关注的重点话题,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我国较大的国民收入差距。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越来越多学者对城乡收入差距展开研究,包括城乡收入差距现状、测度、影响因素等。本文将财政分权和城市化引入同一体系,研究财政分权、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我国体制特殊,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同时存在。在“自上而下”的官僚管理模式下,地方官员主要由上级政府任命,主要考核
学位
“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创新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提升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是鼓励企业创新,高新技术企业是企业创新的领头羊。国家通过政府补助等调控手段来引导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科技研发,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这也是世界各国采取的普遍举措。近年来,我国政府补贴的强度在稳步提高,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政府向企业发放的补贴金额排在很多
学位
义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基础、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财政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乃至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我国在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随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义务教育提供财政保障。然而,尽管我国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从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缓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广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因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