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能源问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目前来说,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占据应用能源的主导地位。众所周知,化石能源的污染性与不可再生性导致其终将被人类社会所淘汰,新兴可持续能源的开发与应用迫在眉睫。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新型能源可以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但是这类能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连续性,导致无法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必须建设与之匹配的大型储能设施。目前较为成熟的储能设备是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作为二次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问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目前来说,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占据应用能源的主导地位。众所周知,化石能源的污染性与不可再生性导致其终将被人类社会所淘汰,新兴可持续能源的开发与应用迫在眉睫。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新型能源可以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但是这类能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连续性,导致无法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必须建设与之匹配的大型储能设施。目前较为成熟的储能设备是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作为二次储能单元在二十世纪进入人类生产生活,但是锂元素地壳含量稀少,分布极不均匀,终将不是人类储能设备发展的终点。钠作为与锂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其地壳含量位居第六,分布均匀广阔,钠离子电池是未来最具有潜力的储能电池之一。Mn是一类地壳含量丰富,环境友好型元素,所以Na-M-Mn-O型正极材料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研究了 Na-M-Mn-O型正极材料及其Fe、Co、Ni元素的掺杂改性。针对Na-M-Mn-O型材料中M位进行Li、Zn元素掺杂,制备了材料Na0.6Li0.4Mn0.75O2和Na0.6Zn0.2Mn0.7502,探究了 Li、Zn两种元素对Na-M-Mn-O型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制备了不同掺Li量的材料Na1-xLixMn0.75O2(x=0.25、0.35、0.45),讨论了锂含量对Na-Li-Mn-O型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掺杂金属元素Fe、Co、Ni,制备了材料 Na0.7Li0.2Fe0.1Mn0.7O2、Na0.7Li0.2Co0.1Mn0.7O2和Na0.7Li0.2Ni0.31Mn0.62O2,探究了它们的电化学性能。结论如下:(1)掺 Zn 正极材料 Na0.6Zn0.2Mn0.75O2 在 1.5-4.4V 内,电流密度 17 mA·g-1 的条件下,充电比容量为184.3 mAh·g-1,放电比容量为193 mAh·g-1,30圈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2.2%;掺Li材料Na0.6Li0.4Mn0.75O2在相同的电流电压下,放电比容量可达149.4 mAh·g-1,30圈后放电比容量保持率为94.5%;采用EIS方法揭示了掺Zn材料Na+的扩散系数大于掺Li材料,对材料充放电前后测试了 XPS光谱,分析了Mn和O元素的价态变化,检测出Mn存在+3、+4价态转换,O存在O2-、O2n-(n<4)的转换。(2)对于不同掺 Li 量的 Na1-xLixMn0.75O2材料,当 x=0.25 时,Na0.75Li0.25Mn0.75O2具备最高的比容量,在1.5-4.4V,电流密度17 mA·g-1的条件下,其放电比容量可达207.2mAh·g-1,经过40圈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保持率为62.4%;当x=0.35时,材料具备更优的循环性能,在同样的充放电压区间及电流密度下,其放电比容量为167.3 mAh·g-1,经过40圈循环后的放电比容量保持率可达71.7%。当x=0.45时,Na0.55Li0.45Mn0.75O2的放电比容量为183.9 mAh·g-1,40圈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62.0%。提高电流倍率到0.2C后,三种电极材料循环性能无较大差别,50圈的保持率都在75.0%左右。将电压区间调整到2-4.4V后,发现三种正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得到改善,且呈现出Li含量越高,材料循环越稳定的趋势。(3)对于掺杂过渡金属元素Fe、Co、Ni的探究,在1.5-4.4V,34 mA·g-1的条件下,掺Fe材料Na0.7Li0.2Fe0.1Mn0.7O2放电比容量可达181.2 mAh·g-1,50圈后,放电比容量为140.7 mAh·g-1,容量保持率达到77.6%;掺Co材料Na0.7Li0.2Co0.1Mn0.7O2放电比容量为167.2 mAh·g-1,50圈后容量保持率在78.7%左右;在2-4.4V区间内,两种掺杂Fe、Co的材料1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可达75.0%以上;在2-4V,17 mA·g-1 的条件下,掺 Ni 材料 Na0.7Li0.2Ni0.31Mn0.62O2放电比容量为 97.4 mAh·g-1,经过150圈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仍可达92.1%。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照明及显示亮度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在照明及显示技术中,荧光材料作为核心,对产品的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荧光材料的研究开发也成为重中之重。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荧光材料主要集中在铝酸盐、硅酸盐及新出现的(氧)氮化物体系。虽然对新型(氧)氮化物荧光材料开发正在不断扩充着发光材料的数量,但对传统铝酸盐、硅酸盐荧光材料制备技术的改进及性能优化依然是当前获得高性能发光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
纳米孔单分子检测技术具有无需标记,高信噪比等优点,因而成为新一代DNA测序、DNA及RNA结构的分析手段。然而在DNA测序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DNA分子的穿孔速度过快,以至于无法识别单个分子,可见降低DNA分子的穿孔速度在DNA测序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DNA分子在控制基因表达和为外源药物、外源蛋白提供结合位点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章系统地介
切换系统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正系统可以看作是一类状态受非负约束的动态系统,其状态轨迹被约束在非负的子区域内。切换正系统是子系统都是正系统的切换系统,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例如:通信网络系统中的TCP协议、编队飞行控制和流感病毒扩散与传播的控制。时滞现象在许多实际工程系统中普遍存在,时滞经常会对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从稳定性分析和镇定设计等方面对切换时滞正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新型的储能装置,循环寿命长,可在大电流条件下进行充放电,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而电极材料是影响超级电容器性能的重要因素,常用的电极材料有碳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和导电聚合物,目前复合材料成为电极材料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水热-高温固相法制备了纯rGO,不同比例的石墨烯/ZnO纳米复合材料与石墨烯/(ZnO)x/(NiO)1-x纳米复合材料,并将材料制作成超级电容器电极,对材
Mg-Zn-Nd系合金不仅有良好的共晶形成能力,还具有较高的强度与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研究发现,随着共晶组织的细化,在不损失塑性的前提下,共晶合金强度会有较大提高。因此,本文对Mg-Zn-Nd系共晶合金及Mg-Zn-Nd-Ca系共晶合金的组织演变及力学性能进行了探究。将熔炼好的共晶合金在400℃保温1000 h进行平衡处理,获得平衡处理态共晶合金后在680℃短时间保温、不同冷却介质下重熔淬冷。研究
无刷直流电机(Brushless DC Motor,BLDCM)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电机,具有很多优点,如它的转矩密度很高、噪音较低、工作效率高等,广泛的应用在数控机床领域、航空航天及仪器仪表领域和家用电器等方面。然而,无刷直流电机为了能够在运行中,对速度能实现高性能的控制以及得到非常精确的转子位置信息,需要解决无刷直流电机的转矩的脉动问题,本文主要研究无刷直流电机抑制转矩脉动的方法。首先,本文对无刷
为实现酸洗铁红的高附加值利用,本文以酸洗铁红为原料,针对铁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α-Fe2O3和FeS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体积膨胀,和LiFePO4/C电导率低等问题,对铁基电极材料进行异类离子铁位掺杂、原位硫化复合和碳热还原阴离子掺杂改性,系统研究了所得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采用简单固相法惰性气氛下制备了 Cr掺杂α-Fe2O3负极材料。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Cr掺杂可以减小α-Fe2O3的禁带宽
碳化硼(B4C)具有诸多的优良性能,如低密度(2.52 g/cm3)、高硬度(莫氏硬度9.36,仅次于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高熔点(2450℃)、耐磨性好、中子俘获截面高和化学稳定性好等特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被广泛应用到防弹材料、喷嘴材料和核能中子吸收材料等。但是B4C在烧结制备陶瓷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断裂韧性低,共价键含量高很难烧结致密化。这些缺陷的存在极大的限制了其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面临矿产资源严重紧缺的难题,选矿是解决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的重要生产流程。作为选矿流程的关键工序,浓密过程普遍存在关键变量难于检测、异常与故障监测缺失等问题。因此,研究浓密过程关键变量软测量以及异常与故障监测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选矿浓密过程运行的基本原理与浓密机设备工艺,以某选矿企业实际浓密过程为研究对象,对该浓密过程存在的关键
热轧过程中温度对轧制过程力能参数及成品组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构建快速准确的温度在线预测模型对实现轧制过程智能制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热传导有限元理论为基础,在保证计算精度的条件下,尽可能缩短温度预测的响应时间,进而构建在线预测模型。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传热学原理和实际轧制流程,研究了轧制生产线各工艺参数间的数学关系及换热系数与内热源的计算公式,开发了棒材、板材、H型钢等钢材空冷过程及水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