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因三仁汤组方合理,疗效确切,药性平和,后世医家在临床上使用较多,但其大多是医家个人临床经验的总结,无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临床阐述,临床应用不规范,有必要对三仁汤的证治规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本课题利用传统文献学和现代统计学方法研究三仁汤的应用范围和方证特点,总结出三仁汤的证治特点,以期扩大三仁汤的临床应用范围,更好的为临床服务。方法:本课题以现代医案文献研究为依据,临床疗效为准绳,证治规范为指导,筛选30年来发表于中国知网中的符合收录标准的三仁汤医案310例,建立三仁汤临床应用数据库,总结方证特点,包括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病程、发病地区、中西医诊断、症状、舌象、脉象、药物、剂量等资料。将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并输入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方法、黄金分割法、关键字统计分析法,筛选出三仁汤证的一般情况、中医疾病谱、西医疾病谱、症状和舌脉象的诊断标准、原方药物及加减药物的用药规律。最后将统计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三仁汤的证治规律。结果:①一般发病规律:三仁汤的使用季节多集中在夏季,适用范围包括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发病年龄主要21-50岁。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1-14天为三仁汤证的主要病程范围。南方地区为三仁汤的主要使用地区。②核心脉症:三仁汤证的主要症状诊断标准为胸闷不饥、肢体倦怠、头重、身重疼痛、口干不欲饮、恶心呕吐、脘腹胀满。次要症状诊断标准为发热、尿黄、便溏、面色淡黄、恶寒、口苦、精神倦怠、口黏腻、心烦、嗜睡、午后身热、失眠、汗出、大便不爽。每一个病例中至少出现两个焦的病证。三仁汤证以舌质红或淡,苔白作为其舌象的诊断标准。脉象中复合脉象以濡数、滑数、濡缓为主,单一脉象以濡、数、滑为主。③原方用药规律:310例三仁汤医案中平均每个医案使用原方药物7.35味,使用加味药2.08味,说明三仁汤医案中平均每个处方大约使用9.43味药,比原方8味药多用1.43味。三仁汤原方药物剂量大小为:薏苡仁=滑石>杏仁=半夏>白蔻仁=厚朴=通草=竹叶,说明原方药物在临床使用时薏苡仁与滑石剂量较大;310例医案中三仁汤原方药物平均剂量为:薏苡仁>滑石>杏仁>半夏>厚朴>白蔻仁>竹叶>通草,均遵循原方使用剂量。④加减药物用药规律:310例三仁汤医案中加味药物涉及14类,共使用43味药,使用总次数为644次,平均每味加味药出现14.98次,平均每个医案使用加味药2.08味。三仁汤证的主要加味药物类型为健脾益气药、清热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基本加味药物有:甘草、藿香、黄芩、茯苓、苍术、石菖蒲、桔梗、柴胡、陈皮、白术、车前子、黄连、佩兰、茵陈、郁金、黄柏等。⑤西医疾病谱:三仁汤涉及西医主治疾病广泛,共涉及74个病种,以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最多,主要主治疾病有内伤发热、胃炎、外感发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结肠炎、高血压病、气管-支气管炎、肺炎、肾小球肾炎、结膜炎等。⑥中医疾病谱:三仁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各种病证,涉及55个中医病证,以气血津液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和脾胃系病证为主,主要有眩晕、内伤发热、水肿、胃痛、咳嗽、泄泻、汗证等。结论:三仁汤作为《温病条辨》的经典名方,以其清利湿热,宣畅气机之功被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疾病治疗。本文通过对三仁汤证的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总结得出了三仁汤的证治规律。三仁汤证不仅适用于外感疾病,而且用于内伤杂病,病机为湿热阻滞,三焦气机不畅,病位在三焦,功效为开上、畅中、渗下,是叶天士“分消走泄”的代表方剂。从临床资料看,三仁汤在中青年人群中应用较多。从统计结果看,三仁汤证至少涉及到两焦病证。患者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出现上焦病证包括清窍(头重、口干不欲饮、口苦、口黏腻)、心(心烦、嗜睡、失眠)、肺(胸闷),中焦病证包括脾胃(不饥、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下焦病证包括小肠(尿黄)、大肠(便溏、大便不爽),舌质红或淡,苔白,脉濡、数或滑,均可运用三仁汤治疗。根据兼见症状,也可加味药物如甘草、藿香、黄芩、茯苓、苍术、石菖蒲、桔梗、柴胡、陈皮、白术、车前子、黄连、佩兰、茵陈、郁金、黄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