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公共艺术也随之发展,为城市的文化艺术品质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不过,就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而言,从开始的策划到施工完成,公众始终难以真正参与当中并为之发表态度,经常性出现一个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毫无征兆的突然冒出了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好的作品自然逐渐受到公众的喜欢,可是很多作品却让公众感受到的是与自己的无关。在中国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在公共空间里如何安放艺术品,从来就未曾拥有过真正的发言权。1就公共艺术而言,其应该是从属于社会价值存在的,应该服务于公众,延续培养所处地域的文明。公共艺术的规划、创作,不仅要具有艺术性,同时要兼顾公众的要求和意愿,而不仅仅是反映艺术家的个性。城市公共艺术品的设立之所以是公共的,是因为它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公众,若忽视公共参与这一重要环节,容易导致主观创造与客观效应的严重错位。2一些谈及公众参与的文献主要将其渠道限制在填写调查问卷和提建议等惯用手段。尽管这些手段从形式上肯定了公众的价值,但是关键点在于这些建议无法实质性地影响最终决策,就直接导致了公众与规划和创作人员之间沟通的形式主义。例如,在台州案例中,尽管引入了公共参与,主管部门还是会主观地认为公共参与有一些"现实"的限制条件——市民评议和投票既有普遍性,也有局限性,只能作为专家评审的重要参考。针对此问题也有学者分析,长官专权和设计专制等行为必然会造成对"公共性"的损害,从而削弱公共艺术规划中的公共性。3进入美术馆、私人空间等的艺术作品起着展示一个社会审美精英阶层审美精神水平的作用,而公共艺术则应该为公众创建一个艺术传播环境,对于目前国内比较贫瘠的艺术环境来说,其对于公众艺术精神世界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而改进很多作品难以在公众中产生心理文化认同则是重要的第一步。本文尝试通过将公共艺术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对公共艺术项目流程进行试验性的设计,在改变公众参与方式的基础上实现从创作到作品落地的新的流程尝试,为公共艺术与移动互联网的跨行业结合发展方向提供一些试验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