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检测仿刺参人工养殖池塘底泥中环境因子和微生物群落的垂直变化,探究底泥的积累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通过检测益生菌与致病菌的比例,进一步评价抗生素与消毒剂的使用功效,并对益生菌的筛选提供指导。通过检测有无大叶藻的养殖池、海区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探究大叶藻群落对于周边底泥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适合与大叶藻生长的益生菌资源,从而为仿刺参养殖池植物—微生物环境修复体系的建立提供基础资料。1.仿刺参人工养殖池底泥微生物群落垂直变化对采集自山东省荣成市仿刺参养殖池底泥垂直方向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进行了探究。底泥表现出高有机质、高氮、高硫、低磷的特征,说明底泥积累的年限过长容易导致底质环境恶化,缺氧等不利条件下易积累硫化氢和铵等有害物质,威胁仿刺参的健康生长。微生物群落以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为主,且检测到大量与硫代谢相关的细菌;拟杆菌门含量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少;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的细菌表现出深层含量更高的趋势。SPSS相关性分析发现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受总磷影响最大,说明磷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分布的主要限制因素。同时在底泥中检测出丰富的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和蛭弧菌等益生菌序列,而弧菌、假单胞菌等致病菌虽然在最底层有升高的趋势,但含量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表明仿刺参病害的发生可能源自养殖环境的恶化与微生物群落的失调,因此日常管理中投喂消毒剂与抗生素虽然能够抑制致病菌,但不利于环境的中益生菌发挥作用,同时还会破坏微生物群落的平衡。2.大叶藻对底泥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采自威海市双岛湾有大叶藻的养殖池和海区以及无大叶藻的养殖池和海区中的底泥微生物群落进行检测。不同样本中主要的微生物群落均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浮霉菌门和酸杆菌门为主。变形菌门、芽单胞菌门、蓝藻门、疣微菌门、栖热异常球菌门和衣原体门在无大叶藻处含量更高;拟杆菌门、厚壁菌门、脱铁杆菌门、浮霉菌门、绿菌门在有大叶藻处含量更高,可能与大叶藻群落有更多的凋落物与根系沉淀有关。仅在有大叶藻的养殖池和海区出现的微生物多属于与硫代谢相关的的γ变形菌纲及分解有机质的放线菌纲、拟杆菌纲,同时含量较高的OTU被鉴定属于光合细菌中的红螺菌目和红杆菌科、在厌氧环境分解蛋白质的腐螺旋菌科以及具厌氧氨氧化功能红小梨形菌属。由此可以发现,大叶藻处特有的细菌多发挥有机质分解代谢的功能,为大叶藻根系促生菌的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3.不同养殖池塘微生物群落的比较对荣成市人工养殖池塘和双岛湾具有大叶藻群落的底播增殖池塘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表层和深层底泥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探究不同管理方式对养殖环境营养水平及微生物群落造成的差异。投喂人工饵料的养殖池塘表现出高氮、高硫的特点,表层底泥丰度最高的属中Sulfurovum和Desulfobulbus属也与硫代谢相关;受投喂饵料类型影响,与自然环境相比人工养殖池磷含量较低,可能会限制部分磷依赖性细菌的存在。对采自两个地区的所有9个样本进行PCA分析和CCA分析,发现两个地区的样本微生物群落反映在排序图中具有明显的差异,且同一地区表层和深层底泥微生物群落差异较大。CCA分析表明两个地区的微生物群落受不同环境因子因子影响,其中人工养殖池塘的4个样点与硝态氮正相关,而双岛湾的4个表层样本与铵态氮呈正相关,说明不同类型的养殖环境微生物群落对于氮源的利用方式存在差异,在氮循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本研究深化了对于不同仿刺参养殖环境微生物群落及分布规律的探究,加深了对于仿刺参养殖环境调控的认识,对进一步指导大叶藻和益生菌在仿刺参人工养殖池环境改善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