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明代中晚期东南地域心学学术思潮及其学派的盛况而言,同一时期中,北方地域的关中理学,却一转明代初期颇为瞩目的学术状态而显得较为衰微。有着自北宋理学创始直至明代初年的历史沉积和传统学术发展的关学,作为理学体系和学派的代表,表现出与以阳明心学为核心的心学学派不同的特点和面貌。关学在张载之后,很多学者转向程朱理学的学术研究范畴,但在明代心学思潮的冲击之下,关学呈现出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之间对峙与对话的激荡与张力,成为透显宋明理学内部学术体系相互关系与状况的一个微型学术生态场域。在以阳明心学作为学术思想主线编著的《明儒学案》视域之下,关学呈现出非常显著的转变,即从吕柟之河东学案和三原学案的大量学者及发展盛况,直转为仅有的“北方王门学案”中的南大吉和“甘泉学案”中的冯从吾两位学者,如此明显的变化很需要做一番深入思考和考察,也成为心学思潮昌盛时期中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学术现象。本研究从宏观的哲学视野出发,基于明清之际前后300年的历史大时段,所涵盖的时间从明代中期(15世纪初)一直延续至明末清初(18世纪初),以关学在心学思潮之中的学术思想转型与历史发展,显示出关学学派与心学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思想和实践之交流往来,对关学与心学之间不同层面的交会进行考察。研究基于交会不同时段与学者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将交会划分为四个阶段:驳斥抗击阶段、传播接纳阶段、融会创新阶段和集成发展阶段。为了能够更加详细具体地呈现交会的历史现实、学术思想及哲学史演变,文章将交会主体聚焦于其中三位重要学者:南大吉、冯从吾和李二曲,三者在交会视域之下的哲学思想史中,有着共同的交会扭结,一面对心学思潮洪流下关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与影响,一面分别在交会的不同阶段,为关学与东南地域各个不同心学学派及学者之间的交会活动起着关键性作用。交会由两条比较鲜明的主线予以体现:一是,以关学与心学双方交会不同阶段的学术讲学、游学交往及学者交友等作为主线。基于横向的同时代学术沟通与交流,以动态的学术视角考察交会之中的地域因素与跨地域因素、学术传播与学者互动,作为具体面貌予以社会性文化历史方面的展现。二是,以交会视域之下的学术思想及其演变与学术传承关系作为主线。基于纵向的哲学思想史的发展视角,将重点聚焦于交会中与心学和关学都密切相关的三位学者,将其学术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作为哲学思想史发展的不同节点,进一步呈现心学思潮影响下关学的学术史发展脉络与趋向。这两条主线之间并非是平行不相干的,而是以学者作为集中交点,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和互动,是对历史与思想、学者与学派、现实与理想融合一体的整体的分梳。文中对交会视域中所关切的几个关键问题重点解决:第一、与交会双方有着密切关联的学术历史著述: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和冯从吾的《关学编》,二者之间关涉到的学者、学派等问题,以二者对学者的不同定位,学派的不同理解及其著述的编纂动机和目的等,进行具体详细的分析来看待这一时期的学术发展脉络与学派发展状况,并期望能在历史的基础之上,作出哲学意义的考察;第二、“关学心学化”与“心学关学化”的问题。学界研究近年对关学在明清之际出现的转型与趋势,以阳明心学作为主线将关学的发展脉络与趋向总结为“关学的心学化”。研究以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出发,提出“心学的关学化”观点,期望能够在动态的学术交会中呈现出交会视域中关学整体的、多元性的学术面貌,将心学与关学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作为不同场域文化传统的摩擦与融合,从而彰显出关学在不同理学思潮之间的冲击与不同学术思想体系之中的融合,最终呈现出自身学术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学术路径与反思和走向,具有独立性与主观性学术派别的哲学史演变。第三、在交会的视域下,对关学学派的演化、自我定位及其建构作出思考与反思,并从关学在与心学的交会之中考察其哲学史的价值意义。这一问题是关学自创始之后一直存在的问题,因为心学思潮的冲击和回应,关学以自身的理学传承和学派积淀作为学派意识、担当与传统,一方面保持了自身学术特色和传统,一方面对新兴思想予以转化融合,与新出现的学派加强交流,最终走出了既不恪守旧习又不流于时代流弊的路向,属于关学自身独有的学术模式与学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