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学管理模式改革的不断推进,无法回避学生作为大学核心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治理的问题。本文就是通过调查一个具体的学生活动项目过程,讨论在现有大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参与治理”的内涵、形式、特点,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PHE(Pathways to Higher Education的缩写)是福特基金会在中国中西部地区部分高校开展的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项目。PHE项目在高校的具体执行都是由学生团队相对独立完成的,学生不只是项目的服务对象、管理对象,还是主要参与者之一。“学生参与”不仅是项目的明确要求,并通过资源供给、人员培训、项目设计、考核评估等环节保证了学生参与的质量。学生通过该项目有了参与学校事务的新形式。而且,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团队与大学内部原有组织机构之间持续、深切的互动也真实地推动了大学在教育理念、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变革。因此,PHE项目虽然已经结束了,但随着“多方参与治理”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PHE作为非常少见的、国际NGO组织与中国政府大规模合作以共同参与大学治理的项目,在“学生参与”方面的经验值得反思、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个案法,通过跟踪调查一个高校PHE项目学生团队的具体形成、发展过程,理解、解释在一个特殊的项目平台上,学生实现参与的动机、途径、后果,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再探讨实现学生参与的制度创新。本文主要内容是:首先是描述PHE项目学生团队最初的形成过程,说明最初学生是“被要求的参与”。行政部门的引导与支持是实现学生参与的前提,而NGO机构主导的理念与制度创新为学生参与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新的思路。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被允许参与、被激发后所表现出了极大的能动性、创新性。其次,描述、分析PHE项目学生团队的管理模式,说明在项目化管理模式下,项目中的学生成员在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意识、能力等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资源支持与锻炼机会;而且,通过规范化的管理,项目中的学生团队对大学的校园文化、组织机构都产生了真实的影响。再次,描述福特基金会撤资后PHE项目的转型过程,指出没有了NGO机构的直接参与,PHE项目的学生团队有与传统官方学生组织同质化发展的趋势,进而对影响学生参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学生要有效实现参与大学治理一定需要整个大学,乃至社会的系统变革。最后,在个案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学生参与不能完全依靠学生自发参与,行政力量仍然是引导学生参与最主要的力量,而社会力量是推动学生参与、实现制度创新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PHE项目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也表明,要有有效的教育创新必须要有制度革新,否则,教育实践创新成果只能被不能兼容的教育制度所束缚、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