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教育有效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道德教育研究者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道德教育活动是否有效,关系到道德教育的成败。在接受理论视域下,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不仅仅是检验道德教育效果的一个依据,还是衡量道德教育对个体发展作用的一个重要因子。接受理论丰富了教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了道德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主张施教与接受环节逻辑二分有助于树立新的德育理念。接受理论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内涵丰富,它把道德教育看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主体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接受主体是道德接受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德接受活动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接受理论视域中道德接受活动有自身的特征,主体性鲜明,价值性突出,接受过程具有可变性与创造性;道德接受活动具有完善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导向机制、选择机制和保障机制。接受理论视域中接受障碍的存在是影响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接受障碍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影响表现在接受能力影响接受水平,定势心理影响接受广度,意义障碍拦阻接受深度,逆反心理阻碍接受进度;接受障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接受主体的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在道德教育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要强化情意教学,减少接受主体的意义障碍;充分利用传统德育精华,消除接受主体情感障碍;寓教于隐性过程,避免接受主体的逆反心理;创新道德活动的评价反应机制,激发道德接受活动的正能量;优化道德教育环境,营造促进道德教育接受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