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锂硫电池正极理论质量比容量高达1675 mAh g-1,具有很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然而,锂硫电池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放电中间产物多硫化锂的溶解引起的穿梭效应和充放电过程中反应动力学迟缓的问题尤为严重。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通过对碳材料的掺杂以及复合改性,设计四种高性能硫正极载体材料。以低成本的海苔为生物质原料制备氮、氧共掺杂的生物质碳材料(ANOC)。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硫电池正极理论质量比容量高达1675 mAh g-1,具有很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然而,锂硫电池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放电中间产物多硫化锂的溶解引起的穿梭效应和充放电过程中反应动力学迟缓的问题尤为严重。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通过对碳材料的掺杂以及复合改性,设计四种高性能硫正极载体材料。以低成本的海苔为生物质原料制备氮、氧共掺杂的生物质碳材料(ANOC)。氮、氧掺杂可以在碳材料中提供极性吸附位点,抑制多硫化锂的溶解。在此基础上,选用KOH活化的方式在碳材料表面引入微孔结构,提升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有利于硫的均匀分布,提高活性物质的利用率和倍率性能。制备的电池在硫含量为81.2%时,在0.2 C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可以保持为657mAh g-1。杂原子掺杂的方式引入的吸附位点有限,对穿梭效应的抑制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金属氧化物具有更多的极性位点,可以更加有效地抑制多硫化锂的扩散。通过水热法制备二氧化钼/氮掺杂石墨烯(MoO2/G)复合材料。极性的MoO2有效吸附多硫化锂,抑制其溶解;氮掺杂的石墨烯可以提供导电网络并保证活性物质的均匀分布。MoO2与石墨烯之间存在C-O-Mo化学键,可以在材料间构建电子转移通道,提升电化学反应动力学。得益于MoO2/G结构的特点,制备的电池在1 C的电流密度下经过500次循环后容量保留为82%。尽管MoO2可以抑制多硫化锂的溶解,但是锂硫电池氧化还原反应困难的问题依旧存在。采用一步水解法合成BiOCl和石墨烯的复合材料(BiOCl/G)。BiOCl表面暴露大量的金属Bi原子,可以与多硫化锂之间形成Bi-S键,BiOCl层间的Cl离子可以降低表面金属的电子云密度,增强对多硫化锂的吸附能力。并且BiOCl可以加快锂硫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速率,降低电化学极化并提升循环稳定性。得益于BiOCl的吸附和催化能力,用其作为正极载体材料在0.1C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1414 mAh g-1,并且在2 C时经过2000次循环,平均每次循环的容量衰减率仅为0.007%。多硫化锂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垒高,导致锂硫电池反应动力学迟缓。采用反溶剂法制备3,4,9,10-苝四甲酰二亚胺/石墨烯(PTCDI/G)复合材料。PTCDI具有2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可以作为氧化还原媒介体动态地促进多硫化锂的反应,调节锂硫电池反应动力学。PTCDI中的酰胺基团可以与多硫化锂之间形成Li-N键,抑制多硫化锂的溶解,有效地提升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制备的电池在0.05 C时放电比容量高达1496 mAh g-1,并且在5 C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500次循环,平均每次循环的容量衰减率仅为0.009%。
其他文献
聚阴离子型磷酸钒锂材料结构稳定,结构式中三个锂离子均可以参与脱嵌,且氧化还原的电势较高,但仍然存在如下问题:本征电子导电性和锂离子扩散系数偏低,且在宽电压范围(3.0~4.8 V)内的循环稳定性较差。本文以单斜结构的磷酸钒锂为研究对象,系统地阐明了其脱、嵌锂过程中电子结构与离子迁移行为的演变规律,通过合理结构设计制备出分级片状结构的磷酸钒锂/碳复合材料;并研究了间隙锂引入与阳离子掺杂对磷酸钒锂结构
组合优化问题(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Problems,COPs)在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然而目前大多数组合优化问题(COPs)问题为NP难度问题,它还没有方法能在多项式时间内得到其最优解。实践表明,启发式算法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找到其近似解。然而随着问题规模的扩大,启发式算法的计算时间随之增加,随着可用数据的增加,问题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开发设计高效的启发
光与磁光材料的相互作用一直以来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兴趣,特别是在紧聚焦微小尺度范围内更加诱人。从科学角度来说,研究其中的物理机理,可以更好地理解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应用的方面来说,研究光磁相互作用对于超高密度磁存储、超高分辨率的共焦与磁共振显微镜以及原子与磁性粒子的捕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研究光磁在远场小尺寸空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基于矢量衍射理论和磁光材料中的逆法拉第效应,
保形红外头罩是未来精确制导导弹的核心部件,而多晶Al ON陶瓷优异的光学、机械性能使其成为保形红外头罩的首选材料。采用超精密磨削技术可以加工大孔径、高陡度的保形头罩并获得较好的面型精度。但由于Al ON具有高硬脆性,在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表面崩碎及亚表层裂纹,这些损伤严重影响工件的使用性能,需要后续抛光处理。而抛光过程中材料去除率较低,降低了加工效率,并且其不确定性的去除特性会降低工件的面型精度。因
镁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在服役中不可避免受到高速撞击,因此高速撞击条件下宏/微观损伤行为的研究对该类材料选用、结构设计和抗撞击性能评估均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综合应用计算机仿真和试验分析方法对AZ31B和AM60B镁合金的宏微观损伤特征进行了系统表征,在此基础上基于弹坑邻近区域内组织演化与撞击成坑过程位置/时序对应性对宏微观损伤的规律和机理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相应的组织演化与损伤规律
在现代社会,断裂是困扰着先进材料和结构系统的安全使用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对材料的断裂行为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价值。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材料断裂行为的力学模型基本可以分为两类:基于断裂力学的离散裂纹模型和从连续介质力学出发的连续损伤模型。然而两类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相场法由于不需要材料包含初始裂纹,无需引入裂纹起裂准则,可以连续表征材料从裂纹萌生、裂纹扩展到失效的全过程而在断裂力学领
随着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蓬勃发展,柔性纤维型电池以其独特的一维结构和优越的灵活性迅速崛起。然而,目前柔性纤维电池的研究往往是着眼于电池的柔性展示而以损失其电化学性能为代价。为了满足可穿戴电子设备对高性能纤维电池日益增长的需求,设计开发兼具高柔性和高电化学性能的纤维电池迫在眉睫。二维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超薄的二维结构和新颖的物理化学性质,以之为基本构筑单元可以进行电池电极结构的设计与制造,受到了研究者的广
太阳系中存在多处有机物羽流喷发或沉积的地点,暗示了现存的行星地质活动和潜在的天体生物学环境。这些羽流喷口处覆盖着未曾触及的新鲜有机物和潜在天体生物学样本,逐渐成为天体生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重点,也因此成为国际深空探测任务重要的目标。但由于对于这些行星环境知识有限,特别是对于羽流喷口的具体坐标知之甚少,因此羽流探测必须具备自主定位羽流喷口的能力。为了将科学仪器部署在羽流喷口周围以采集沉积或浅层下潜在的
简谐近似作为一种常用的近似手段被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系统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往往与运用简谐近似所得到的结果不同,这是因为无论是在微观体系还是宏观体系,都存在着非简谐效应。作为非线性物理中最为重要的效应之一,非简谐效应会导致系统的物理性质产生巨大的变化。对于含有周期性重复单元结构的均匀晶格来说,非简谐效应可以引起系统的自局域化现象,其特征类似于简谐晶格中因杂质而形成的局域模,常被称为内禀局域模或者离散
21世纪以来,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在工程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例如无人车/机的编队控制、多飞行器的姿态控制、移动传感器的区域覆盖等。一致性控制是协同控制问题的基础,所谓一致性是指智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中某些期望的状态趋于一个共同的值,因此针对一致性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控制,通常采用分布式控制策略,使得一组智能体通过局部通信的方式协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