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咬合创伤后不仅能引起牙周、牙髓等口颌面组织内相关物质的变化,还造成初级感觉神经元传入功能和敏感化的改变。目前对咬合创伤的神经传导研究,侧重于对神经元功能的研究。神经系统由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组成,传统的观念认为,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伤害性刺激的感受、传导及调节,都是由神经元完成的,而胶质细胞虽然在神经组织中的数量远远超过神经细胞,仅起营养和支持的作用,不对刺激起反应。最近的研究显示,胶质细胞不仅对伤害性刺激起反应,而且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星形胶质细胞被外界伤害性刺激激活后,可引起GFAP阳性产物的增加,激活后的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释放IL-1、IL-6等细胞因子以及兴奋性氨基酸、花生四烯酸、白细胞三烯等神经活性物质,共同参与和调节伤害性刺激的传导。本实验研究了咬合创伤下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以探讨星形胶质细胞是否与神经元一起参与了咬合创伤所致口颌面痛的传导及调控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与神经元的关系。 镜像痛(mirror pain)和区域外痛(extra-territorial pain)是以往两种难以解释的疼痛现象。镜像痛是指身体一侧受损后导致对侧正常部位产生疼痛感。以往猜测认为它可能与脊髓内和脑至脊髓的神经元回路有关。区域外疼痛是指组织发生损伤时,除该神经的支配区有疼痛感外,与之邻近的正常神经支配区也常常感到疼痛。现阶段研究发现,这两种疼痛现象的本质是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激活后释放的前炎性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