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环境理论视域下我国城管的媒介形象问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yyqq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信息发布机制更加健全,信息传播已不在局限于传统的某些特权阶级,社会大众的信息获取手段也变得日渐丰富,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信息接受,利用多元的信息发布平台畅所欲言逐渐成为常态。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社会舆论的生成格局也会存在着多元、分散的态势。但是,相对于职业传播者而言,普通的社会大众既没有专业信息采集和发布设备,也没有成熟的新闻报道素养,这种情境下的信息传播难免会出现虚假、偏颇等带有倾向性的负面现象。近些年,城管在我国公众眼中逐渐被视为“暴力群体”“低素质人员”的象征,关于城管负面新闻报道成为媒体制造“眼球经济”的一种噱头,对于城管执法的负面探讨也成为网民的热衷对象。在“沉默螺旋”机制的引导下,“城管”逐渐演变成社会大众质疑和排斥的群体,城管的媒介形象沦落至底谷。2011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城管来了》的小说。作者以自己在城管岗位上的切身实践阐释了城管真正的生活面貌,这本书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城管形象的再反思。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在探究媒体报道对于现实环境的反映时提出了“拟态环境”这一概念,并指出“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真实再现,媒体对于现实环境的二次塑造是形成媒体报道拟态化的重要因素。本文用“拟态环境”理论来探究全媒体的媒介生态中我国城管的媒介形象构建,是为了阐释当下城管形象差异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酝酿的结果。城管自身执法方式的拙劣只是形成公众对其负面认知的一方面原因,信息发布者社会责任缺失,媒介自身新闻传播理念的滞后也是公众城管形象差异化认知的助推器。城市管理本是优化城市运作秩序的重要举措,城管这一职业本是积极实践城市管理的中坚力量。公众对于城管形象的差异、偏颇认知也说明我国城市管理这一政策实践的缺陷与不足,因此,积极的探究造成公众负面认知的缘由并积极优化政策导向和实践方向,其意义任重道远。文章利用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在媒体对于城管媒介形象构建这一环节,文章利用简单抽样的方式进行,分别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中选取具有相对代表性的大众媒体为参考样本,通过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来阐释媒体所建构的具体城管媒介形象。同时在城管形象差异化建构,差异化城管形象的社会影响以及重塑城管形象的策略和意义方面,文章积极的将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中的相关理论加以融合对比,力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以探究。城管媒介形象的差异化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塑造的结果,因此对于城管形象的重塑也应当运用多学科、全方位的视角对此加以观照。
其他文献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又称B型利钠肽,是由日本学者Sudoh等从猪脑中分离纯化出来而命名的。作为“心脏激素”的利钠肽家族重要成员之一,血浆BNP水平不仅是
随着中国石化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实施,股改已经进入了尾声,当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限售条款逐个解除,我们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全流通时代。全流通的实现,使得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并购重组
使用级联H桥来构成静止无功功率发生装置时,每个H桥独立的直流侧电容电压是含有二次谐波的.本文使用开关函数的计算方法,从理论上推导出了二次谐波的计算公式.同时也给出了仿
论文针对高速公路建设中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提出公路与沿线环境相融合的思想。本文以景观生态学、道路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探索适合于高速公路区域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高速
互联网金融P2P信贷模式把借款者和投资者以一种新的形式联系到一起,既帮助了借款人筹集资金,也给予有闲钱的投资人以丰厚汇报,同时,它利用互联网思维分散了风险,也以另一种方
60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命题的发展变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952-1955年为主题思想和表达方法测试阶段;1981-1983年为语言知识测试阶段;1984年以后为综合测试阶段。变化的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关键的资源。土地利用变化与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态环境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地表结构巨大变化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最主要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和
<正>躁动是部分大脑皮层神经元异常兴奋而引起的一种精神与运动兴奋症状的暂时状态,是神经外科患者的常见症状,既是病情加重的信号,也是病情好转的标志。躁动症状的出现,常是
会议
我国苹果产业发展比较迅速,面积和产量均世界领先,但单产、品质、人均占有量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存在,为了探索部分先进种植技术对苹果生长的影响,本文选取了我国甘肃平凉
明清两代是传统慈善事业发展的最繁荣时期,主要表现就是慈善组织的大量出现。除了养济院、栖流所等官办慈善组织之外,民间还自发掀起了创办慈善组织的热潮,各类慈善组织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