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信息发布机制更加健全,信息传播已不在局限于传统的某些特权阶级,社会大众的信息获取手段也变得日渐丰富,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信息接受,利用多元的信息发布平台畅所欲言逐渐成为常态。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社会舆论的生成格局也会存在着多元、分散的态势。但是,相对于职业传播者而言,普通的社会大众既没有专业信息采集和发布设备,也没有成熟的新闻报道素养,这种情境下的信息传播难免会出现虚假、偏颇等带有倾向性的负面现象。近些年,城管在我国公众眼中逐渐被视为“暴力群体”“低素质人员”的象征,关于城管负面新闻报道成为媒体制造“眼球经济”的一种噱头,对于城管执法的负面探讨也成为网民的热衷对象。在“沉默螺旋”机制的引导下,“城管”逐渐演变成社会大众质疑和排斥的群体,城管的媒介形象沦落至底谷。2011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城管来了》的小说。作者以自己在城管岗位上的切身实践阐释了城管真正的生活面貌,这本书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城管形象的再反思。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在探究媒体报道对于现实环境的反映时提出了“拟态环境”这一概念,并指出“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真实再现,媒体对于现实环境的二次塑造是形成媒体报道拟态化的重要因素。本文用“拟态环境”理论来探究全媒体的媒介生态中我国城管的媒介形象构建,是为了阐释当下城管形象差异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酝酿的结果。城管自身执法方式的拙劣只是形成公众对其负面认知的一方面原因,信息发布者社会责任缺失,媒介自身新闻传播理念的滞后也是公众城管形象差异化认知的助推器。城市管理本是优化城市运作秩序的重要举措,城管这一职业本是积极实践城市管理的中坚力量。公众对于城管形象的差异、偏颇认知也说明我国城市管理这一政策实践的缺陷与不足,因此,积极的探究造成公众负面认知的缘由并积极优化政策导向和实践方向,其意义任重道远。文章利用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在媒体对于城管媒介形象构建这一环节,文章利用简单抽样的方式进行,分别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中选取具有相对代表性的大众媒体为参考样本,通过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来阐释媒体所建构的具体城管媒介形象。同时在城管形象差异化建构,差异化城管形象的社会影响以及重塑城管形象的策略和意义方面,文章积极的将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中的相关理论加以融合对比,力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以探究。城管媒介形象的差异化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塑造的结果,因此对于城管形象的重塑也应当运用多学科、全方位的视角对此加以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