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林结构复杂,物种多样,不同的树种有不同的更新方式及其机制。不同种类的植物由于其生殖特性的差异以及长期对当地环境条件的适应,通常形成自身特有的扩散格局,进一步影响到幼苗更新建立的格局,最终导致景观的格局发生变化。分别于2005年8月和2006年7月在黑龙江省老爷岭生态定位站张家沟集水区内随机设置样地,搜集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天然更新幼苗的数据,对天然更新幼苗分布特点、空间变异格局以及幼苗天然更新格局与地形的关系进行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更新幼苗具有良好的空间结构,受到乔木树种分布和胸高断面积的影响,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地形格局。1.在集水区范围内,乔木有集群分布的特征,天然更新幼苗在较小的区域集群分布;天然更新幼苗分布的样地和乔木分布的样地不完全重叠,除色木槭外,均小于50%;天然更新幼苗的数量分布受到同种乔木胸高断面积的强烈影响。2.天然更新幼苗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异格局。从密度分布格局的结果来看,成体和幼树幼苗都表现为聚集分布,随尺度的变化,聚集程度加大。在每一个尺度上,幼苗幼树的聚集程度都比同尺度成体聚集程度高,并且乔木的空间连续性比幼苗高。更新幼苗高度高的斑块和高度低的斑块不呈梯度变化,斑块的连接度低,斑块形状的复杂程度较低,格局强度较低,小尺度变异明显。更新幼苗的这些空间异质性特征说明,林分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对更新格局有重要影响。3.天然更新幼苗的分布与地形关系密切。基于集水区地形特点,天然更新幼苗的分布受坡向、坡度和海拔的影响较大。不同种类天然更新幼苗分布在不同的海拔段上,与同种乔木的分布具有相似性。森林更新是森林的重要特性之一,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探讨空间异质性与更新格局的变异,特别是通过数量研究方法,探讨空间异质性的定量组分,确定空间异质性的程度和变化尺度,分析空间格局与生态学过程的内在联系,将有助于解释森林生态系统中种群动态和群落动态背后的潜在的规律性。研究空间异质性与森林更新格局和过程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