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干细胞、细胞因子等技术修复心肌梗死后损伤是近年来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这一治疗疗效的发挥首先依赖于有足够数量的干细胞到达梗死及其周边区域,并在这一区域停留足够长的时间。做为促进干细胞动员和归巢的关键细胞因子,间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通过与其受体CXCR4的相互作用,在心肌梗死后修复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各文献中关于心肌梗死后心室组织SDF-1含量变化情况的报道并不一致,对于引起这一变化的机制更是所知甚少。本研究拟建立大鼠的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分别检测其梗死后不同时间点梗死区心室组织SDF-1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情况,并与非梗死对照进行比较,以期为深入了解心肌梗死后的病理生理变化提供参考依据,并初步探讨引起这一变化的机制。方法:选用10周龄雄性Wistar大鼠70只,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永久结扎手术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于术后1h、2h、6h、12h、1d、3d、7d、14d、28d各分别处死大鼠(每个时点至少4只),取其梗死区心肌组织进行SDF-1的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对照组采用正常大鼠左心室游离壁组织。总RNA提取采用Trizol法;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验总RNA样本的质量;使用紫外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总RNA样本的OD260、OD280、OD310数值,用OD260和OD280的比值判断总RNA样本的纯度,并根据OD260值计算总RNA样本浓度;使用逆转录PCR法合成总RNA样本的cDNA第一链;使用紫外光分光光度计测定cDNA样本的OD260、OD280、OD310数值,用OD260和OD280的比值判断cDNA样本的纯度,并根据OD260值计算cDNA样本浓度;先用普通PCR法初步判定引物及cDNA样本的质量,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验证,成功后使用荧光定量PCR法对大鼠心室组织SDF-1的mRNA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其余梗死区组织用蛋白裂解液裂解成匀浆,以二喹啉甲酸(Bicinchoninic Acid disodium,BCA)法测定总蛋白浓度后,采用Western Blot法进行SDF-1蛋白表达水平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鼠心肌梗死后各个时间点心室组织SDF-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这一趋势从梗死后1h一直持续到梗死后28d,且各时点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大鼠心肌梗死后1h~3d之间心室组织SDF-1的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自第7d起梗死区心室组织SDF-1的蛋白含量开始升高,达到对照组的2.32倍(P<0.05),至梗死后14d,梗死区SDF-1的蛋白含量升高到对照组的3.19倍(P<0.05),到梗死后28d,梗死区SDF-1的蛋白含量降至略高于对照组。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组织SDF-1的mRNA表达水平较梗死前呈明显降低趋势;而SDF-1的蛋白含量则于梗死后第7d起开始升高,直至梗死后28d仍略高于对照组。这提示心肌梗死后心室组织并不能合成足够量的内源性SDF-1从而动员干细胞进行自我修复,梗死后7d~28d期间梗死区SDF-1蛋白含量的升高可能源自血小板的释放。因此,适时补充适量的外源性SDF-1蛋白及干细胞可能会对心肌梗死后的修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心肌梗死后SDF-1含量变化具体机制的阐明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