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田痣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真皮层黑色素增多的疾病,常与三叉神经周围分支分布相一致,又被称为眼上颌青褐色痣。过去整形外科常采用皮肤磨削术、植皮术、化学剥脱术或冷冻疗法来治疗太田痣,由于创伤较大,均可能在局部造成明显的瘢痕或皮肤质地改变。近年来激光技术的发展,使得太田痣的治疗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它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清除皮肤中的黑色素颗粒,组织损伤轻微,疗效确切,目前己成为太田痣治疗的首选手段。但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发现这一治疗方法也存在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影响临床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加以研究。研究目的:探讨Q开关Nd:YAG激光和Q开关红宝石激光治疗太田痣患者的效果和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治疗后色素脱失这一重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使用Q开关Nd:YAG激光和Q开关红宝石激光治疗的太田痣患者266例,进行长期随访,收集患者各项相关临床资料,通过两位未直接参与治疗的医师与患者共同评价治疗效果。将患者的各项临床特征资料运用逻辑回归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手术获取色素脱失患者的色素脱失部位组织和周围太田痣组织样本,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加以分析。结果:①随访结果:随访发现266例太田痣患者在经过4至13次激光治疗后,全部达到有效及有效以上的效果,其中,治愈者80人(占30.07%),显效者151人(占56.77%),仅达有效者35人(占13.16%)。另外,有4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色素脱失,发生率为15.04%。②统计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激光的能量密度值、患者的首次治疗年龄、太田痣的治疗面积以及患者性别与色素脱失的发生具有相关性。③病理分析结果:HE染色发现,色素脱失部位黑色素颗粒基本完全消失,而周围太田痣皮肤的色素颗粒仍存在;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色素脱失部位黑色素细胞数量较正常皮肤组织无明显改变,但其色素颗粒基本完全消失。结论及意义:激光治疗太田痣操作方便,疗效确定,不同类型的激光可针对不同颜色深度的病损,激光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损区治疗反应、医师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病损部位等准确判断治疗应采用的激光型号及治疗能量密度等。激光治疗太田痣有其安全性,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也可能导致少数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以色素脱失最令患者难以接受。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激光能量密度、首次治疗年龄、太田痣面积等因素影响色素脱失的发生,是激光治疗太田痣发生色素脱失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的增大和治疗次数的增多使疗效更加显著,同时也增加了发生色素脱失的危险性,因此在治疗时应在追求更好的疗效的同时兼顾并发症的发生。激光能量密度的调节应在治疗时根据实际治疗反应选择相对保守的能量密度。组织染色结果显示,激光治疗后与周边太田痣组织相比,色素脱失部位色素颗粒减少,而色素细胞的数量没有明显变化。因此,激光治疗是否对色素细胞的代谢功能产生永久性损伤,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