砒砂岩区不同平茬模式对沙棘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研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j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鄂尔多斯砒砂岩区生态系统脆弱,土地贫瘠且气候干旱缺水,植物生存的立地条件差,是该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植被的生态恢复可有效治理该区域水土流失并保障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安全。针对鄂尔多斯砒砂岩区衰退期沙棘林退化严重问题,本文以鄂尔多斯裸露砒砂岩区为试验区,以已处衰退期的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对0cm平茬模式、10cm平茬模式、15cm平茬模式、20cm平茬模式及未平茬模式(CK)沙棘形态指标及根系生长特性进行连续观测,同时,应用GFS-3000便携式光合荧光测定仪对沙棘生理特性进行测定并综合分析,为砒砂岩区沙棘林的科学管理提供基本理论依据,实现科学生态恢复。研究结果表明:(1)平茬处理使沙棘地上指标:株高、冠幅等短时间内低于对照沙棘,但新生枝条长度、基径均显著高于对照沙棘(P<0.05);平茬处理后的沙棘均发生了超补偿生长,株高补偿指数0cm平茬为1.51、10cm平茬为1.54、15cm平茬为1.59及20cm平茬为1.31;生物量补偿指数0cm平茬为1.8、10cm平茬为1.82、15cm平茬为1.86、20cm平茬为1.66。(2)不同平茬处理均显著促进了沙棘各径级根系的生长,0cm、10cm、15cm和20cm平茬模式沙棘细根根长密度较未平茬模式提高了3.98%、7.21%、8.39%和2.11%;粗根根长密度较未平茬模式提高了2.72%、7.48%、8.03%和1.48%;骨骼根根长密度较未平茬模式提高了3.42%、3.4%、4.54%和1.29%;且在8月份各径级根系增长幅度最大。不同平茬模式沙棘各径级根系总根长为细根(58.83%)>粗根(37.39%)>骨骼根(3.79%)。平茬处理后沙棘根系总根长均值为:15cm平茬模式(479.68cm)总根长最大,10cm(433.37cm)、0cm(418.28cm)和20cm(369.56cm)平茬模式次之,未平茬模式(264.5cm)显著低于平茬处理模式(P<0.05)。(3)平茬处理促使沙棘的茎叶比、根冠比均显著增大(P<0.05),生物量显著提升(P<0.05),促进了沙棘的更新复壮。(4)平茬处理使沙棘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P<0.05),使沙棘气孔限制值减小;各平茬模式沙棘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表现为15cm平茬模式最大,其次分别为10cm平茬模式、20cm平茬模式和0cm平茬模式,未平茬模式显著低于其他平茬处理模式(P<0.05);各平茬模式沙棘不同月份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8月>7月>9月>6月>5月,气孔限制值表现为9月>8月>7月>6月>5月。综上所述,平茬处理促进了沙棘的更新复壮。在通过对不同平茬模式沙棘各项特征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后,综合评价结果为15cm平茬模式沙棘更新复能力最强,生长发育情况最佳。
其他文献
砒砂岩区沟壑纵横,基岩裸露,植被稀少,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该区域大面积种植沙棘(Hippophaer Hamnoides),对于改善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于2021年5~9月在内蒙古准格尔旗暖水乡进行,应用热扩散探针技术(TDP)对沙棘液流速率进行连续监测,利用微根管对0~50 cm土层沙棘细根的动态生长进行动态监测,采用小型气象站对环境因子进行同步监测,分析了沙棘液
学位
土壤湿度作为陆地干湿变化的定量表现因子之一,在农、林、牧、渔、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方面十分重要。准确的时空连续土壤湿度获取是其在不同领域应用的前提。传统的地面观测法、遥感反演以及模式模拟法在获取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如何准确估测土壤湿度数据是当前土壤湿度研究面临的严重问题。多源土壤湿度数据融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准确估测土壤湿度的新思路,其可以很好的融合不同土壤湿度数据的优点,进而产生高质量的土
学位
固沙阻沙沙障在线性工程风沙灾害防护中被广泛应用,布设模式直接影响工程防风阻沙效率和成本效益。在乌兰布和沙漠穿沙公路迎风侧配置上疏下密式尼龙网沙障,通过控制对比野外试验为主,风洞实验为辅,对不同间距、不同高度及规格、不同组合条件下的固沙阻沙沙障的实际防风固沙阻沙特征等进行观测。结果表明:(1)固沙沙障规格越大风速频数越靠近高值区域,障内防护效益变差,缓冲区内风速碎片化越分散;高度越大后持续减速范围及
学位
陕西-内蒙古交界区是中国主要的产煤区之一,是我国绿色矿山治理关键位点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国家目标的重点区域,该地区存在严重的地表沉陷和裸露现象,生态亟需修复。采煤沉陷区植物凋落物分解转化特征的研究对矿区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采用野外分解袋试验的方法,选取该区域的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主要乡土树种沙柳(Salix psammophila)、小叶杨(Populus simonii),设置沙柳、小
学位
本文以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毕力赫金矿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土壤和植被两个方面探究矿区开发建设活动对其造成的影响,测定主要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四种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土壤重金属累积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从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含量两方面进行土壤综合质量评价;基于NDVI指数,对矿区不同发展阶段植被覆盖度进行动态变化分析;最后利用遥感生态指数法进行生态质量评价。论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
学位
在土壤侵蚀过程中,坡面是最基本的单元,降雨作为侵蚀动力因子,对土壤坡面侵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碳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研究由侵蚀引发的土壤有机碳再分配规律对深入理解土壤碳库动态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设置野外径流小区并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地统计分析及Arc GIS空间分析,研究水力侵蚀下坡面微地貌的重塑过程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再分配的影响,探讨其变化特征。本研究将对土壤侵蚀下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平
学位
学位
目的:探讨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眩晕应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联合降压药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天津康复疗养中心86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对两组疗效、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血流动力学水平及眩晕症
期刊
全球变化条件下,降水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对我国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及草牧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探究降水变化对草原植被生产力的影响及机制,可为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草地植被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基于此,本研究以温带草甸、典型和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等遥感数据,并结合大尺度草原样带调查和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开展了降水格局变化条件下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及生产力的变化规律研
学位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地处生态环境脆弱且敏感的农牧交错区,极易出现持久的旱灾和风沙灾害。土壤温湿度数据是监测土壤墒情、指导农业生产活动、防灾减灾的重要参考依据。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在空间尺度上连续性较差,所以亟需探寻能对该地区土壤温湿度数据进行大尺度、连续性模拟的数值模型。本研究利用WRF-CLM和遥感模型2种方法对科尔沁沙地2017—2019年植被生长季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进行模拟,并对结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