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凉山地区是西部四川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主要表现为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尤其是以强降水为主要诱因的泥石流灾害破坏巨大,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预报预警是防灾减灾中最重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项工作通过2006-2011年的泥石流灾害案例、强降水观测数据以及相应的雷达回波信息,研究了凉山地区泥石流灾害发生及降雨的时空分布规律,相应的雷达回波特征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信号,主要结论如下:(1)凉山地区泥石流灾害发生的统计特征及与强降雨的相关分析。依据2006-2011年凉山州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地质灾害案例信息,初步分析了凉山州泥石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在凉山地区泥石流灾害中,主要是以强降水为主要诱因的泥石流灾害,也显示出群发、大型、中型和小型的灾害级别特征。目前凉山州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639个,州级预案点53个,省级预案点20个。州境内现已查明的泥石流沟1176条,其中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黑水河流域尤为泥石流灾害多发重发区域,海拔高度适中的中低山区域泥石流灾害尤为发育。分析凉山州地质灾害类型及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发现,凉山州泥石流灾害爆发时间与凉山州主汛期5-9月的降水时间区间基本一致,6-8月为最大峰值,其中夜间至次日凌晨为凉山州泥石流灾害高爆发时间区间,由于灾害发生在夜间,这对减灾避险的措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研究了凉山州不同级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雷达回波特征信号及短临预报预警指标。利用2006-2011年泥石流灾害案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基数据,分析了泥石流灾害点上空及附近区域的雷达图像特征,筛选出对局地强降水发生具有明显指示意义的回波指标因子,研究并获得爆发不同级次泥石流灾害的雷达回波特征信号及短临预报指标和预警技术。首先,识别出发生群发、大型、中型、小型泥石流灾害级次的雷达回波类别、中心最大强度、平均40dBz强度面积、高度、移向、强降水累积时间、过程降水累计时间等信息,并筛选出对局地强降水发生具有明显指示意义的3项重要因子:最强回波强度、回波高度、强降水回波持续时间;其二,结合下垫面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根据雷达回波信号强度特征,研究泥石流发生与雷达回波信号的相关性,获得不同级次泥石流爆发时的雷达回波信号指标。当灾害点上空出现回波强度60dBz,高度10.9千米,强回波持续降水时间173分钟,极易爆发中型及以上或群发型泥石流灾害。(3)主要基于雷达回波信号和GIS技术建立了凉山地区泥石流灾害短临预报预警系统。依托不同级次泥石流爆发的雷达回波信号指标以及GIS技术的定位特征,结合已有的凉山州泥石流灾害隐患点数据库,我们建立了主要基于雷达回波信号和GIS技术的凉山地区泥石流灾害短临预报预警系统,系统的实现将提供快速高效的多部门防灾联动和县、乡、村、组等基层组织有效防灾避险的技术支持,极大地增强凉山地区防灾减灾应急处置能力,对凉山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4)雷达回波盲区的泥石流预报预警技术的研究。由于螺髻山等山脉阻挡,导致方位凉山地区45.18°-150.15°区间范围成为回波盲区,无回波图像显示。论文中通过对“7.14”和“7.31”等泥石流灾害的气象成因分析,提出了对回波盲区的天气学模型的预报预警思路。当500hPa有高压槽、川西低槽(切变)、高原切变等影响系统,700hPa有丰富的西南暖湿气流对水汽的持续输送特征,凉山地区有较高的不稳定能量,处于上升运动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相对湿度在90%及以上,垂直速度小于零,假相当位温、CAPE指数和K指数均较大,一般K指数35以上甚至达到40-45,极易产生局地强降水,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也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