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间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被称为“倚声填词之祖”,可以看出花间词具有文学和音乐二元化的特征。本文主旨在于立足花间词文本,一方面阐释该文本的音乐语境,另一方面思考《花间集》的文本构造以及由此所延伸出的无语之言和词境构建之间的关联,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来为探究花间词自身所呈现的“有声”和“无语”之间的张力作出一种努力和尝试。在有声的语境方面,首先对语言所处的语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音乐语境和音乐文本语境,从形态语境和情感语境两个方面对晚唐五代时期的音乐语境进行阐释。所谓形态语境是指晚唐五代音乐所具备的演唱形态——“曲子词”;情感语境则是指晚唐五代时期宴乐风气背后的悲剧审美意蕴;其次,结合《花间集》文本,着重分析花间词的音乐形态,将其分为“内在的音乐”和“外在的音乐”两个部分,并从声字和用韵的角度来分析花间词“内在的音乐状态”,从体制和表演的角度来分析花间词“外在的音乐状态”。在文本方面,首先从文本的逻辑角度来分析花间词的文本构造,包括文本的内涵和文本的构成要素两个方面。其次在文本构造分析的基础上撷取《花间集》中比较常见的无语之言来进行统计分析。从直观的角度来看,“无语”所涉及的题材包括“闺怨”、“别愁”和“词咏本调”三大类;从抽象角度来看,“无语之言”可以从平面的情态延伸到行动,这个延伸从“无语”的“时间流”和“叙事功能”两个角度体现出来。所谓“时间流”就是根据“无语”在词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和位置差异,以动态的视角分析其对整首词作词境的影响。而“叙事功能”则由诸如“凝”、“含”、“望”、“倚”等包含静默的动作词来体现,这在另一方面也是对花间词中“无语”之言大家族的扩展和补充。可以看到,从抽象角度认识“无语”则涉及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与词之境界是有直接关联的。之所以由文本的概念进一步具化到花间词中的“无语之言”,是因为两者的关联之处首先在于,相比于音乐,无语的静默与文本所呈现的形态是相通的;其次在于,无语在传统词境所呈现的言不尽意之观点,可以由文本理论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差别来进行阐释;最后,无语的“言”,亦指“文字之言”,体现了花间词从有声世界到无语世界的转变。从书写层面的意义来讲,它使得歌词不再具备有表演时候的特征,但具备了文学经典的特征。对《花间集》文本中有声语境和无语之言的共同关照可以使读者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有声”和“无语”这种二元化特征赋予了《花间集》文本张力,使其同时作为文学文本和音乐文本,具有了更加立体和广阔的审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