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是唯一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从发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到随后的《苏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爵士乐》﹑《天堂》和《爱》,她的每部小说都紧密围绕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历史命运展开。莫里森的作品一直是当前文学批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她在写作手法上的创新。她有着驾驭语言的高超技术,并将黑人音乐渗透到了作品的字里行间,以此来传达她对黑人历史和文化的深切关怀。她的第六本小说《爵士乐》不仅不在内容上涉及了美国爵士乐时代的音乐,同时引入爵士乐的音乐技巧,使整本小说犹如一场盛大的爵士乐演出。在研究《爵士乐》时,不少学者注意到了小说中的音乐性,但少有人深入系统地对文本中振聋发聩的爵士乐进行讨论。本论文旨在发掘具有黑人特色的爵士乐音符,探索一条从音乐角度解读《爵士乐》的道路。论文分六个部分讨论。引文部分是对全文的概述。指出了黑人作家成功地将音乐元素融入文学创作,扩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同时简要介绍莫里森对黑人音乐的认同,以及她的小说《爵士乐》引起的各种批评。提出本文讨论的重点以及意义。第一章首先讨论音乐在黑人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指出音乐是美国黑人表达自我的方式以及寻找自我文化认同的手段。接着讨论黑人文化复兴时期兰斯顿·休斯将布鲁斯创新性的运用到诗歌中,及其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代表人物拉尔夫·埃里森在《隐形人》文字中处处模仿爵士乐音效,强有力地证明了黑人文学中的音乐传统。第二章提出莫里森将音乐元素广泛运用到她的小说创作中,并介绍了《爵士乐》的故事背景。并且用例子说明了小说文本中大量出现的爵士乐本身的描写。本章是对小说内容中的爵士乐进行讨论。第三章是对《爵士乐》音乐形式和风格的讨论,也是本论文最为重要和最具创新性的一个部分。本章分两个部份,通过大量的举例论证,详细展示爵士乐的即兴性以及呼喊和应答模式在小说中的体现。即兴性是爵士乐的灵魂。莫里森在小说文本和句法建构中都模仿了爵士乐的即兴表演风格。因此,小说本身就是即兴创作的成果。呼喊和应答模式是非洲文化的一大重要传统,同样也是爵士乐的重要特征。莫里森将这一模式用于小说的对话和非对话场景中。爵士音乐的应答模式发生在内部(乐队内部成员间的)和外部(演出者和观众之间的),《爵士乐》的叙事策略也反映了这一特点。小说中的叙事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同时小说的叙事也留给读者大量的空间,鼓励其积极参与小说的建构。第四章是对《爵士乐》小说音乐性的进一步讨论。分为两部分。《爵士乐》是一本复调小说,莫里森试图将爵士乐的多种乐器和复节奏的音响效果呈现在小说叙事中。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事犹如爵士乐表演中的独奏,和众多的第三人称的叙事声音如同多种乐器同时进行着不同节奏的演奏。莫里森模仿节奏切分法并创新性地使用标点符号,使小说彰显了爵士乐的音调,营造出爵士乐的氛围。小说的整体结构效仿了爵士乐章的形式。结语部分是前面各章节的回顾,指出莫里森以一个崭新的视角呈现了爵士乐时代的美国黑人历史,更重要的是,她竭尽所能地保护和重建美国黑人民间口头文化传统,她以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写作技巧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