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融资是世界性难题,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本文通过结合内蒙古实际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归纳,认为主要存在于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和体制环境三个方面。中小企业自身原因既包括使用资金合规性差、短期化现象和投机性心理较重等信用意识问题,也有其应对市场波动能力弱、经营管理和人员素质较低、缺乏合格担保物等信用能力不足问题;金融机构的原因在于,金融体制改革引起金融结构的改变,一方面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使其撤并机构、上收权限、提高门槛、追求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适应于中小企业的信贷制度、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尚未真正建立或不到位,致使中小企业出现融资“真空”,求贷无门;体制环境方面,主要原因在信用中介机构、担保中介机构缺乏,无法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中介服务;政府的支持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形成合力;中小企业在社会中的信用印象和面临的“非国民待遇”也制约着其融资的可获得性。本文阐述了开发性金融的理论内涵、特征和在中国的形成、运行模式及最新发展,针对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就如何解决融资难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解决思路。即,一是依托政府路径,推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建设;二是坚持规划先行,从支持地区经济整体入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三是沿金融社会化路径,形成各方优势叠加;四是坚持以信用建设为本,推动形成融资良性循环机制;五是创新机制,主动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六是以业务标准化、队伍专业化,推动中小企业信贷高效发展。具体解决措施上设计了构建两大体系加以推动,横向构建“四台一会”融资体系、纵向构建“金字塔”型担保融资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细分,设计开发了开发性金融支持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的七大典型模式。即“三台一会”融资模式、与中小金融机构合作的“技术援助+转贷款”模式、与开发区管委会的银政合作模式、全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模式、与村镇银行的母子公司业务协同模式、妇女创业微贷款业务模式和小额贷款公司“批发+零售”业务模式。实践证明,这样的思路和对策措施支持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社会效应良好、经济上具有可持续性。通过开发性金融支持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以及典型案例分析得出,运用开发性金融理念从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入手,运用规划先行、金融社会化、组织增信等原理,可以实现政府、金融、社会、市场的有机结合,克服中小企业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推进市场经济不断成熟,最终建设一个健康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