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承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重大事件的频率也呈上升趋势。借助举办契机,城市宣传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强化城市的文化形象,已成为城市打造其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京张高铁作为2022冬奥会配套服务专线,是展示中国现代科技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因此如何秉承“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打造富涵中国特色、代表中国名片的京张站前广场是冬奥系列配套服务建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 “面向冬奥的京张高铁配套视觉全方案设计技术示范”(编号:2020YFF03041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承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重大事件的频率也呈上升趋势。借助举办契机,城市宣传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强化城市的文化形象,已成为城市打造其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京张高铁作为2022冬奥会配套服务专线,是展示中国现代科技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因此如何秉承“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打造富涵中国特色、代表中国名片的京张站前广场是冬奥系列配套服务建设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文章借助《面向冬奥的京张高铁配套视觉全方案设计技术示范》(编号:2020YFF0304106)课题项目,对京张站前广场景观提升示范进行经验总结,以期实现冬奥背景下的京张站前广场景观持久性和临时性提升。本文基于城市公共空间对重大事件的响应机制理论研究,结合京张高铁沿线站点与冬奥在空间、功能和文化三方面的时空关联性差序,提出冬奥关联性下京张站前广场景观在持久性和临时性两大方面的建设目标。通过对京张整体概况和站前广场的全面调研,对比建设现状和冬奥背景下的建设目标,对京张不同类型的站前广场提出功能流线组织、地域文化特色、冬奥庆典主题、基础设施及生态技术四个方面的问题。针对问题和响应理念提出四大提升策略“提升日常持久性功能,融合事件临时功能弹性需求”“整合梳理区域自然文化资源,打造持久性京张地域文化主题”“基于站点与冬奥关联性强弱,统筹规划庆典主题景观”“响应绿色办奥理念,优化广场景观设施及绿化生态环境”。实现在优化空间功能及流线布置基础上,对冬奥期间的临时性使用和后冬奥时期的持久性景观进行提升,达到冬奥背景下对京张站前广场提出的建设目标。论文对冬奥背景下京张高铁站前广场在冬奥筹办、举办以及后冬奥时期的景观提升建设提供了方向,并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重大事件响应机制与景观设计提升方面,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借鉴。
其他文献
古城作为时间维度上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地,也是空间维度上城市遗产的集中地。当前古城未协调好活化与保护的矛盾,活力提升与古城发展未实现良性融合,古城面临着活力消解、品质下降的现实困境。古城活力与古城的保护、更新、发展始终呈现紧密联系的状态,因此古城的保护、更新和发展的核心诉求是延续并提升古城活力。重塑与激活古城空间活力成为引领古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议题。新数据环境的到来正为运用多源数据揭示、分
山地中小城镇因地质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其建设相对平原地区更为复杂和特殊,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处于欠发达阶段。长期以来山地城镇在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干扰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普遍、景观格局破碎等生态问题对山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生态脆弱、人地关系紧张的山地中小城镇展开整体性、系统性的生态修复理论框架研究和实践应用至关重要。本文以生态安全格局和山地
为了适应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在知识经济加速迭代的新形势下,各类组织要想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实现能力,需要在深入分析传统员工培训特点和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下行政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科技环境的变化,思考并探索在员工培训的理念、内容、形式、手段和文化上进行转型,这也是当前组织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持续空间需求和有限空间资源的现实约束,国土空间“城镇-农业-生态”三区用地竞争越发凸显。特别是我国山地县域地区,在当前生态政策和自然本底双重强生态约束下,国土空间利用矛盾向“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用地的核心冲突转型成为必然现实,探索“生态优先下的城镇-农业空间用地矛盾机制”成为实现国土空间利用可持续管控的重要前提。因此,围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理论、空间冲突等理论
长江大保护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长江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议题。目前对于不同类型的长江遗产保护研究逐渐走向精细化,而江心岛自然地理环境独特,人文历史较为悠久,却少有研究关注。本文选取自然地理特征复杂、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的长江川江段江心岛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川江江心岛传统风景营建的演变与特征。首先,研究从自然地理的复杂性、历史人文的多元性层面解析环境对川江江心岛传统风景营建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速率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在享受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福祉的同时,也遇到了城市热岛加剧、洪涝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的困扰。其中,城市生物多样性反映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因而备受国内外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生境破碎化问题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构建城市生态网络,是应对城市生境破碎化、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重要手段。城乡规划、风景
城市形态的干预被广泛认为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现有研究还缺乏多尺度城市形态的热环境绩效系统评估。本文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统计年鉴、Google Earth和WUDAPT等数据,通过SPSS和Amos等分析软件,依次从宏观尺度(我国266个地级市)——中观尺度(3个火炉城市:重庆、武汉和南京)——微观尺度(重庆市渝中区)系统探究了城市形态与热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及背后的潜在机制。主要结论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是承载城市文化与公众交往的重要场所,在历史街区历经了物质静态更新、过度商业化、同质化更新等诸多困境后,近年来,国内历史街区进行了以“文化活动”驱动发展的诸多实践,重庆因其独特的地理文化环境和运营方式,在社交媒体上备受关注,并表现出了片段化和符号化的景观,暴露出城市更新中街区公共生活被消费文化和网红活动侵占而产生碎片化和符号化的现象和问题。从空间生产视角来看,当空间和文化作为资本,具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退二进三”的工业转型策略在不断推行,城区中的工厂陆续关停搬迁。在工厂退出城市发展的历史舞台之际,曾经依属工厂而建、见证生产兴衰的工人村在这一浪潮中留存下来,但由于与工厂依属关系弱化、生产支撑消退,呈现出与城市发展步调错位的局面,所面临的内外矛盾日渐突显。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历史悠久的老工业城市,工人村建设量大面广,成为了重庆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侧面见证了重庆工业发
如何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引导城镇空间合理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城镇急剧扩张带来的各类社会矛盾的积累,最终在城镇中以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以及各种不确定的风险显现,导致城镇空间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加剧。同时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加速,我国的城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这种深刻的变化将带来我国乡镇发展模式的巨变,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乡镇的规划建设也产生着巨大影响。当前我国开始积极推行国土空间规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