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河北省当代剧作家孙德民的戏曲创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共时性的全景视角和历时性的动态视角,剖析孙德民从话剧创作走向戏曲创作的转变过程与内在动力,揭示孙德民在戏曲创作中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点,对其戏曲创作理论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本文第一章按照孙德民创作的时间顺序,结合个人经历及创作背景对其舞台剧创作的成果进行梳理。其总体的戏剧创作之路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探索、奋进、超越与回归传统戏曲创作。孙德民植根于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创作了多部取材于燕赵土地上的历史剧与现代农村戏,开创了“山庄戏剧”的艺术长廊。孙德民于2007年创作唐剧《这一场大雪来晚了》,由此展开他戏曲创作的历程。之后,他又创作河北梆子《女人九香》《石门风萧萧》和评剧电视剧《成兆才》,在戏曲界崭露头角。孙德民在2010年后又有相继十部戏曲剧本问世。无论从主题选取、人物塑造和结构技巧等角度研究,孙德民的戏曲创作有着独立于话剧创作的鲜明艺术特色。而且,其同题材话剧改编为戏曲,特别是同题材戏曲跨剧种再次改编,这类深度的再创造“重耕”模式,是孙德民独特的创作特点。本文第二章对孙德民戏曲创作进行了主题意蕴的分析。作品往往渗透着作者的人生领悟和情感体验,孙德民以“官员作家”这一身份明显区别于现当代其他戏曲作品,决定了作者创作题材的选择与主题意蕴开拓上的个人特色烙印,并进一步表现为作品的风格特征。他在戏曲创作的主题选取上体现了弘扬主旋律与彰显燕赵核心文化价值。其中反映农村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改革变迁和农村发展新问题的作品有《耿长锁》和《晚雪》等,《李保国》是一首书写知识分子科教下乡、鞠躬尽瘁的动人诗篇,还有表现燕赵历史文化的长歌《班禅东行》、爱国篇章的抗日评剧《小英雄雨来》等作品,《成兆才》则讴歌了一代戏圣为评剧艺术鞠躬尽瘁的精神。其作品在戏曲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本文第三章将剧作现象与戏剧理论相结合,对孙德民戏曲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和系统的观照。一是孙德民坚持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打破了“主题先行”类戏剧刻板和说教的禁锢。他将叙事焦点聚焦于个人,确立了以人情人性为情节出发点及基本情节骨架的叙事建构。二是孙德民在戏曲创作中仍践行着对剧本深度挖掘的“重耕”再创作,在戏曲作品的“重耕”过程中,孙德民更加注重冲突、结构与情节之间的关系,对人物心理的描摹刻画给予高度关注。三是在语言上孙德民大量使用方言、俗语,集中反映了燕赵文化的诸多精神特质。孙德民的戏曲创作表现了燕赵地区自古以来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爱国情怀,人物具有燕赵文化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美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