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SM中高层大气环流模式的研制与模拟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duo1985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层大气与对流层密不可分,存在辐射-化学-动力的耦合,并在天气、季节、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存在相互作用,大气模式和耦合模式中引入平流层过程,可以显著改进对流层业务预报和季节性预测的能力,减小气候模式评估和气候预估的不确定性。改进和发展平流层模式,利用可以分辨平流层的大气模式研究平流层的动力环流和变率以及平流层-对流层的耦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模式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垂直层数和高度的提高,使模式包含完整的平流层甚至中间层大气。国外著名的模式研发中心纷纷开发中层大气模式,但国内在中层大气模式研发方面有待提高。IAP-AGCM是中科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的大气分量模式,虽然性能优异,但该模式顶层高度约为35-40km,仅仅包含了对流层和部分平流层大气。
  本文基于IAP-AGCM4.1研发了中高层大气环流模式,模式层顶高达0.01hPa,包含了完整的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大气。本文首先对中高层大气环流模式的动力框架进行了检验,然后对中高层大气环流模式的基本气候态的模拟情况进行评估,最后对中高层大气环流模式对准两年振荡(QBO)的模拟(平流层低纬地区变率特征)进行评估分析。在评估与分析的过程中,多与采用新动力框架的低层模式、AMWG(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大气模式工作组)诊断包后处理的观测或再分析数据以及ERA-Interim、NCEP、NCEP_R2和MERRA-2再分析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数据的时间尺度多为月平均资料和每日四次瞬时资料,垂直范围从地表至0.1hPa,即部分中层大气和全部对流层大气。
  本文首先以IAP-AGCM4.1为基础研发中高层大气环流模式,引入了新的标准层结廓线和新的垂直坐标分布,垂直层数从30层提高至91层(IAPL91),模式顶高度从2.26hPa提高至0.01hPa,采用RH试验(Rossby-Haurwitz四波为初始场的绝热过程试验)与HS试验(Held-Suarez为强迫场的理想物理过程试验)进行检验。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中高层大气环流模式能够长期保持RH四波的波形及总有效能量的守恒;采用理想物理过程,即HS强迫的驱动下,中高层模式可以模拟出真实大气的基本态和涡动特征,并与IAP-AGCM4.0结果一致;中高层大气模式的初步建立,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对研发的IAPL91进行评估,主要考察模式对气候态的模拟性能,IAPL91对质量场、温度场、风场、降水场、云量以及辐射通量的模拟均比较合理。在对流层的模拟性能方面,91层模式的模拟性能与30层模式相当,而在平流层的模拟方面,91层模式比30层模式整体更好一些,特别是在气温场和风场方面。91层模式与30层模式之间的差异,一方面主要是垂直分辨率造成的,比如水汽分布、云量、降水以及对流过程,大多局限于对流层大气,另一方面主要是模式顶高度造成的,比如平流层的急流特征、纬向风和气温的分布、中层大气的涡动特征以及辐射过程。
  本文对模式进行改进,研发了一垂直方向为69层的并兼顾计算效率中高层大气环流模式(IAPL69),并在其中引入了非地形重力波参数化。IAPL69可以比较合理的模拟出QBO,其周期以及纬向分布特征与ERAI(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结果基本一致,西风振幅与ERAI相比略大,东风持续时间与ERAI相比略短,这与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的中高层模式WACCM的70层模式版本相似。此外,QBO引起的间接的经圈环流以及相应的气温的模拟结果与ERAI资料基本一致。本文进一步对QBO形成过程中的动量强迫进行分析:对流致重力波强迫(GWD),纬向平均经圈环流导致的平流项(ADV),大尺度波动(WAV)。结果表明,GWD、ADV、WAV在QBO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模式结果与再分析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整体来看二者较为一致,尽管存在不确定性和差异性:(1)GWD强迫项的大小是SUM的1.1-2.5倍,二者几乎同相位变化;(2)ADV项抵消了GWD强迫项大小的30-60%;(3)WAV强迫项可能对SUM有正贡献,二者相位差在0-π/2范围,但是在量值与相位方面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分析表明:这三个过程在形成QBO中所起作用不同,比较模式中各强迫的动量强迫收支以及不同模式间的差异,可以更好的理解QBO形成的物理机制。
其他文献
这项研究基于观测站,利用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和气候研究单位(CRU)网格数据集,研究了坦桑尼亚的湿润季降雨的年际变化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可能的原因。本研究采用相关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展开(EOF)分析、周期分析和合成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两个部分。首先,研究分析了3、4和5月(MAM),10、11和12月(OND)两个时段,以及11月至次年4月整
学位
受东亚夏季风系统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演变特征多样,形成机制复杂。本论文利用台站逐日降水产品、中国地面与CMORPH融合逐小时降水产品、JRA-55逐6小时再分析产品、ERA5逐时再分析产品和FNL逐6小时再分析产品等多源数据资料,分析了1959~2013年间长江流域夏季强降水事件对应的三维立体环流结构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并选取与强降水对应的环流型态及其演变特征相近的个例,进行细致分析。在认识
随着数值天气预报逐渐向更高分辨率发展,研究更适用于高分辨率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提高模式预报性能有重要意义,急需在分辨率的灰色区域发展尺度自适应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客观地分析和理解对流参数化方案在灰色区域的分辨率依赖性将更有利于尺度自适应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发展和改进。由于模式中各种物理过程方案的分辨率依赖关系,因此很难确定单独对流方案的分辨率依赖性。如何分离出对流方案的分辨率依赖性,以及在灰色
学位
盐度,是海水中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其分布与变化不仅可以作为全球水循环过程和一些重要变率的指示因子,也能通过调整海水状态和海洋环流过程,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盐度多尺度变率的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然而,过去的盐度观测资料存在稀疏且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而国际已有技术重构得到的盐度格点产品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都导致盐度多尺度变率研究的进展相对滞后。直到Argo
学位
北半球冬季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频发的冷空气活动不仅受对流层阻塞高压(简称阻高)系统的影响,还与平流层极涡异常密切相关,但两者对冷空气活动的协同影响过程和机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还尚不清楚。本文使用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首先基于等熵质量连续方程揭示了北半球各阻高系统(格陵兰阻高,简称GB;大西洋-欧洲阻高,简称AEB;乌拉尔山阻高,简称UB;北太平洋阻高,简称NPB)形成和衰亡过程中空
青藏高原(简称“高原”)是亚洲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其水循环过程对当地生态系统、周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以及东亚天气和气候都产生重要影响。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水循环、冰雪圈的变化也吸引了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揭示青藏高原降水变率的特征和相关大气动力过程一直是我国大气科学重要的研究课题。近些年,青藏高原南部大部分冰川均处于退缩状态,而青藏高原西部仍有冰川处于增长状态。冬季是青藏高原西部水资源存储的关键时
学位
南亚高压作为北半球重要的夏季风系统成员之一,它的季节演变过程包括春季建立、夏季维持及秋季撤退。南亚高压演变的异常对亚洲乃至全球地区的天气气候都有着重要影响。针对有关南亚高压研究中对其撤退的缺乏,及其纬向移动机理的不清楚,本文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定义了南亚高压撤退日期标准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南亚高压建立和撤退的演变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了南亚高压撤退的可能机制;研究了ENSO对南亚高压纬
学位
东南亚是目前区域气候模式应用较少的区域之一。本文首先针对RegCM4在这一地区应用时的模拟性能进行优化,包括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选取,海表通量方案中湿度粗糙度计算公式的重构,以及引入经验公式来订正强风速所引起的海浪对海表面蒸发的影响等,从而改善了模式在东南亚地区的海表面蒸发的模拟偏差,并最终确定了适合该地区长期积分模拟的参数化组合。  随后本文使用全球模式MPI-ESM-MR(下文简称MPI)的气
年代际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关于年代际尺度气候变化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许多事件的形成机制尚不明确,开展年代际气候变化及其归因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亚区域气候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很多,年代际变化的归因尤为困难。以往关于东亚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归因研究往往使用全球模式作为研究工具,但全球模式在区域尺度的适用性并不理想。本文以区域气候模式
学位
每年在热带洋面上都会生成上百个热带扰动,但是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可以发展成为热带气旋(TC),TC生成的准确预报是业务中的难点。关于TC生成的中尺度发展过程主要有两种理论:“top-down”发展和“bottom-up”发展。在降水特征方面,这两种理论则是分别强调层云降水和对流云降水在TC生成方面的作用。层云降水和对流降水有着截然不同的动力和热力特征,将这两类降水分别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旨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