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旨在为中医辨证改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打下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CAPD患者。询问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透析龄等),对患者进行人体测量,并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对患者做出营养评估,同时,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应用SPSS18.0软件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中医证型与营养状况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统计结果,做出结论。结果1.与腹膜透析营养正常患者相比,腹膜透析营养不良患者年龄、透析龄均较大,AMC、HGB和ALB均较低,透析较不充分,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性别、BMI的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2.113例患者的中医症状本虚证主要以倦怠乏力(72.6%)、气短懒言(70.1%)、食少纳呆(78.8%)、畏寒肢冷(76.1%)、腰膝酸软(66.3%)、口干咽燥(77.0%)最为常见;标实证以面色晦暗(77.0%)、恶心(50.4%)、肌肤甲错(53.1%)最为多见;舌脉以舌淡暗、舌淡胖,苔薄白、白腻,脉弦滑、沉细多见。3.113例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是虚实夹杂,本虚证主要是脾肾阳虚证(33例,占29.2%)、脾肾气虚证(26例,占23.0%)和气阴两虚证(24例,占21.2%),标实证主要是湿浊证(60例,占35.3%)和瘀血证(51例,占30.0%)。4.营养正常组患者的本虚证主要是脾肾气虚证(14例,占35%)和脾肾阳虚证(11例,占27.5%),营养不良组患者的本虚证主要是脾肾阳虚证(22例,占30.1%)和气阴两虚证(20例,占27.4%)。两组间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5.营养正常组患者邪实证主要是湿浊证(16例,占40.0%),营养不良组患者标实证中主要是瘀血证(26例,35.6%)。两组间瘀血证有统计学差异(P<0.05)。6.在透析龄的比较中,脾肾气虚证的透析龄均大于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P均<0.05),脾肾阳虚证的透析龄均大于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P均<0.05)。在AMC<正常值90%组中,患者主要是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兼有瘀血证(P均<0.05)。在HGB的比较中,气阴两虚证的HGB低于脾肾气虚证、风动证的HGB低于湿浊证(P均<0.05)。在ALB的比较中,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的ALB均低于脾肾气虚证、瘀血证的ALB低于热毒证(P均<0.05)。在总肾Kt/V的比较中,阴阳两虚证的总肾Kt/V低于脾肾气虚证(P均<0.05)。本虚标实各证型在年龄、性别、BMI、BUN、Scr、总肾Ccr的对比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1.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年龄、透析龄越大,AMC、HGB、ALB越低,透析不充分,则越容易发生营养不良。2.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医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邪实以“湿浊、瘀血”为主。营养正常组患者的本虚证主要是脾肾气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标实证主要是湿浊证;营养不良组患者的本虚证主要是脾肾阳虚证和气阴两虚证,标实证主要是瘀血证。3.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中医证型与透析龄、AMC、HGB、ALB、总肾Kt/V呈一定相关性。随着透析龄的增加,患者的本虚证逐渐由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向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转化,邪实证以瘀血证、湿浊证为主,透析充分性下降,AMC、HGB与ALB相应降低,营养状况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