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单一的古诗笺注,到快餐式的古诗解读,再到将古诗今译为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歌经历了现代快餐文化影响下的质的飞跃。简单的注释也好,散文化的诗意解读也好,都未能更好地呈现原诗的“诗性”。而新诗化的古诗今译在把握原诗的节奏、意象、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使由古诗转化而来的译品仍然是诗,译品具有了传统汉语诗歌的诗性,无论是对中国传统诗歌的继承与发扬,还是对新诗的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论文所用的“古诗今译”是指对古诗形式、内容、神韵进行现代转化。目前译诗型的译品数量虽多,质量却不尽人意。译者们往往对原诗进行过度自由地发挥,把今译看作是随意的再创作,所以,造成古典诗歌本质内容丧失,误译时有发生,优秀译品出现的机率更是微乎其微。在现代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对原诗未能准确把握①,对今译本未加选择,对具体诗作的译法缺少探讨……这一系列问题未能得到解决,最终导致了古诗今译理论研究的不完善,以及古诗今译一般原则和方法的匮乏。其实,要解决古诗今译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并不是所有的诗作都适合进行今译的。所以,选取的诗人诗作本身必须具有传播的价值和今译的空间,具有传播价值的诗歌才具有阅读的典型性和重要性,具有今译空间的诗歌才‘有今译的必要和今译的可能——李商隐的诗歌就具备以上两个条件。选择李商隐这样一位博采众长、自成一炉的大诗人来考察古诗今译的现状,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是李商隐诗歌接受史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更是深化开拓当代李商隐诗歌研究的必要基础。所以,笔者以李商隐诗歌今译的研究作为论文的选题,对其译品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通过对其具体诗作今译分析的实践,得到关于古诗今译一般原则与方法的启示。全文共四个部分,紧接“绪论”之“古诗今译”概念界定之后的第一部分,从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价值和影响角度出发,讨论了李商隐诗歌的传播价值,并从李商隐诗歌的接受现状进一步论证了以李商隐诗歌今译作为个案研究的必要。第二部分,介绍了李商隐诗歌存在的今译可能和今译的必要——即今译空间,以及目前李商隐诗歌今译取得的一些成果。第三部分,分析李商隐诗歌今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立足原诗的“诗性”,从语言与形式、艺术手法(象征、抒情)、结构等文学(诗歌)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李商隐诗歌今译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第四部分,概括李商隐诗歌今译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并通过李商隐诗歌今译的“三美”原则,得到了关于古诗今译一般方法的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