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基本经济国情已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但是目前我国工业经济的增长方式过度依赖于物质资源的投入,形成了对资源和能源的极大需求,使得工业化发展进程付出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工业用地作为工业产业的空间载体是城市土地资源之中的重中之重。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工业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同样城市化为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近年来中央各部委下发文件表明我国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政策趋于收紧状态,新增加土地满足工业产业空间发展的可能性正在变的越来越少。同时,我国城市工业产业发展与升级对土地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大,城市空间内落后工业企业却拥有大量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空间与落后工业用地使用方式之间的现实矛盾十分突出。未来只有不断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利用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的转变,才能为我国城市未来经济实现可持续和绿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我国未来城市发展方式对于工业用地的利用模式亟需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挖潜、节约集约的用地模式转变。东北地区是共和国长子,拥有雄厚资源储备、良好工业基础以及有利的内外部环境等特点,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重工业基地。近年来东北经济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经济下行可以称为“断崖式”。东北地区很多城市都是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盛,工业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面临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纷繁复杂,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外部环境影响下,资源枯竭、产业衰退、产业结构单一的城市转型面临较多困难,城市社会保障和民生压力较大,城市转型问题就成为东北地区当前最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矛盾日益突出以及城市土地政策约束日益缩紧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地区城市普遍面临着城市振兴困境和产业转型需求,亟需通过改善工业用地管理工作,集约利用现有的存量土地配合相关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探索有针对性的土地政策指导东北地区未来城市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现阶段东北地区各地级市的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进行客观分析,发现制约利用效率提升因素的根本所在。本文研究选取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出东北地区各地级市的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值。在此基础上,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分析东北地区区域内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在总体和局部空间格局上的演变特征及其呈现的空间差异。利用空间计量模型(SLM、SEM、SDM)对现阶段东北地区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进行客观地分析,分析影响这种区域内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的因素,选取的研究数据是2006-2015年东北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地理距离设定出空间计量模型的空间权重矩阵。依据研究结论找出制约东北地区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因素,提出几点针对改善利用效率现状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第一,东北地区整体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来看,形势不容乐观。时序上看,2006-2015年间东北地区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均值整体提高,但十年间过程呈现的是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看,东北地区三省中辽宁省各地级市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均值为0.592,有七个市排名位列地区前十名,较其他两省相比利用效率最高。第二,2006-2015年期间东北地区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全局Moran’s Ⅰ指数为正,所有年份都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具有较为显著性的空间相关性。这表明出相邻地级市单元的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出现相对集聚,产生了依赖关系。局部Moran’sⅠ指数分析东北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局部空间演变特征:23个城市在2006-2015年间没有变化,其中11个位于低低区域的城市仍然没有突破现状,这说明位于低低区域城市之间缺乏互动互利效应,受高水平地区的辐射作用也非常有限。第三,研究表明东北地区城市间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城市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不仅由于自身因素决定,同时还会受到相邻城市的影响。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都能够明显促进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而国有企业占比和大中型工业占比的增大会对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负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