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阐释学是当今人文科学领域的一门显学。虽然这一术语源自西方,却不是西方学术的专利。阐释即理解,而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具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自然具有悠远的阐释、理解历史。考察卷帙浩繁的中国古代典籍,就会发现其中不乏关于阐释学的真知灼见。从孔子对上古文化典籍的阐释,到汉代经学的繁荣、衰败到魏晋玄学的兴起,再到宋明理学的发达,中国古代阐释学形成了自己特色和传统。作为清初“三大家”之首的顾炎武,被称为“清代考据学的开山祖”。他在经学、史学、音韵学、文学等方面皆颇有建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的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阐释思想。为了实现儒学经世致用的目的,顾炎武要求回归经典原意,并身体力行对经典原意重新探讨,以求正本清源。他对儒家经典的阐释上承汉学,兼采朱熹,发前人之所未闻,屡见新意。
本文首先从考察西方阐释学历程出发,对比考察了中国古典阐释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中国古代阐释学术语“以意逆志”、“得意忘象”以及主要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给予了简略的梳理,其目的在于确立顾炎武阐释思想的作用和地位。
其次,从顾炎武的生平、经历、学术活动出发,对顾炎武阐释思想的形成予以考察,提出了顾炎武阐释思想是在反对明末心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剖析了其主要立场。第二章以顾炎武的主要著作《日知录》、《顾亭林诗文集》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回归经典”是其主要阐释原则,“通经致用”是其主要阐释目的,“以史证经”是其主要阐释方法。第三章以顾炎武对《易》、《诗》的阐释个案的考察,归纳出了顾炎武的阐释特色。就对《易》的阐释而言,他承继程朱《易》学,以发挥《易》的“义理”为己任;就对《诗》的阐释而言,他是以朱子为宗,兼采汉宋。顾炎武所开拓的“考文自知音始”的考据法,是他对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主要贡献。
最后,从中国古代阐释史的角度考察顾炎武对古代阐释思想的继承与发扬,确立他在中国古代阐释学的地位。此外,还从比较的角度,分析顾炎武所代表的方法论阐释学与西方阐释学的方法论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