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称谓类反语认知研究——来自眼动的证据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aoni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称谓类反语是表示人物指称的反语现象,在日常交际中使用得比较广泛,目前对这类反语的研究较多停留在语用功能分析阶段,在研究深度广度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本文利用眼动追踪技术,并结合标记理论、认知参照点理论对人物称谓类反语的使用情况,认知加工特点及规约化情况等展开研究。本文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意义,从传统语义学、语用学、认知心理学和反语的第二语言习得五个角度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和评述。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构成及创新点进行了说明。第二章,对人物称谓语进行界定,根据研究范围收集了能够用做反语的88个人物称谓语,将其分为正话反说(用积极正面的话语表达消极负面的含义)和反话正说(用极的话语表达积极的含义)两类,统计它们在BCC语料库中使用的频率,发现这类反语在使用中存在不对称现象:一方面表现在反语表达与字面表达之间的不对称,反语表达使用频率远远低于字面表达;另一方面表现在反语用法的正说反说和反话正说之间的不对称。对于这种现象,本文从语用角度和文化习惯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又结合标记理论提出反语相对于字面语具有“标记性”的结论。第二章,利用眼动追踪技术探究作为有标记项的人物称谓类反语在人脑中的加工过程,分别选取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各十个称谓语进行实验,发现人物称谓类反语在加工时皆先激活字面语义,在识别到字面语义与语境发生冲突后,在语境的作用下进行语义整合推出反语义,不同的是正话反说类人物称谓反语在这一加工过程中持续的时间较长,反语效应持续到溢出区域;而反话正说类加工相对轻松,加工困难在目标区域就已经解决,没有延续到溢出区域。通过实验结果,本文认为反语加工过程符合Giora提出的分级显性意义假说。第四章,将认知参照点模型与常规关系和意向性两个概念相结合对人物称谓类反语的理解进行阐释。同时,根据前文的眼动实验结果对反语的规约化现象进行讨论,词语与语境的搭配从概率性的倾向变成绝对性的固定共现搭配后,词义受到语境整体感情色彩的“感染”,携带上了这种语境的语义特征,反语表达中由辞格构成的临时词义逐渐脱离了语境的限制,成为固定的词义,反语义出现规约化。人物称谓反语中反话正说一类中的有些词语正朝着规约化的方向发展。第五章为结语部分,对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及得出的结论进行说明,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同时展望了该课题未来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生殖健康是公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生殖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体生理健康,也影响着社会群体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安定。但随着当代社会性观念的开放,各种危及公民生殖健康的性事件接连不断地发生。由于特殊的生理结构,女性在性关系中更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女大学生,由于年龄以及缺乏社会经验等,更易在生理、心理方面受到伤害,例如非意愿妊娠、遭受性暴力等。针对这一社会热点现象,本研究选取北方一所专科院
学位
莱斯利·菲德勒(Leslie Aaron Fiedler,1917-2003)是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文化批评家,早期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在理论脉络上,菲德勒批判了新批评学派的文学批评方式,超越了纽约知识分子学派,并发展了神话批评理论;在身份认同批评中,试图跨越性别的界限,弥合种族之间的裂痕。菲德勒是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他的文学批评思想具有跨越性、迷醉性和颠覆性的特点。本文具体从批评观念和
学位
安托万·孔帕尼翁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依托于对危机的敏感,将“新”作为现代性的关键词,在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歧路与合流的背景下聚焦“新”与现代性的关系:在“反现代”思想中阐述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核心议题,在“先锋派”批判与“唯理论”批判中将理论阐释落实为批评实践,延展出现代性批判理论的艺术之思与文学之念,展示作为单向度的价值标准的“新”的历史影响与美学回响。“反现代”思想的本质是“反现代”的现代性,它建
学位
赵奢战鼓是邯郸市黄粱梦镇大峪庄的标志文化,也是当地村落生活的一部分,自2013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赵奢战鼓内化于村落民众的生活方式与宗教信仰,在历经多次生存场域的转变后,依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为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本文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为基本视角,通过分析赵奢战鼓的特点与价值、存续的环境与动力等因素,探讨我国民间音乐类民俗文化的生存路径,为民
学位
《礼记·乐记》和《诗大序》提出的“声成文谓之音”将音律与教化目标紧密关联。永明声律自觉,将声律与音律分离,“声成文”的目标转向语音美。刘勰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声文”概念,一方面指诗文运用声律形成的语音美,另一方面指文章的形式要素。刘勰认为“声文”“形文”“情文”是“立文之道”的具体体现,“声文”“形文”构成情文的“采”,使文章的情、志、理得以显明,并具有陶铸性情的效果。声文打通视、听隔阂,是连接听觉
学位
本文是以河北省安国药都为田野调查地点进行的个案研究。采用田野调查与个人叙事的研究方法,对安国药王传说与药都文化空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内在联系进行深描。民间传说中蕴含着地方民众的生活智慧与精神内涵,本文从民间传说入手来分析地方文化空间的建构过程,可以丰富民间传说的田野研究内容,同时也对非物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文化空间理念的发展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文化空间作为非遗保护类型与
学位
本文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分析六个基本味觉概念“酸、甜、苦、辣、咸、淡”在世界语言中的编码类型和地理分布,探求其背后的生理和文化影响因素。在语言样本的选取上,因为原始资料词汇记录的充分度不同,所以本文使用不同方式来处理非汉语语言和汉语方言两种材料。非汉语语言部分选取了世界主要语系的共425个语言,主要用于观察“是否同词”参数;汉语方言部分的资料相对充分,选取1145个方言点资料,用以观察“多样性”“范
学位
惯用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在人们口头表达中极其活跃,蕴含着大量的隐喻性和转喻性思维。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着大量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二语学习者的学习。以往的汉日惯用语对比研究多集中在人体类和动物类上,对饮食类惯用语的关注较少。饮食类惯用语使用频繁,内涵丰富,带有深刻的文化意义,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
学位
阿拉斯泰尔·福勒打破了文类研究的单一范式,视文类为变化中的家族群体,尝试从历史、文学、生物学等多重角度分析和挖掘文类的演进机制,综合呈现文类的复杂意涵。福勒认为,文类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开放场域,将历史类别、模态、亚类和构建型式纳入“文类”范畴,指出“文类特征库”是文类划分的重要依据,“指示性成分”是读者辨别文类的关键信号。文类起源的方式为“特征库组合”,沿着初级、次级、三级阶段的路径不断演进,借助“
学位
清代學者郝懿行的《爾雅義疏》是《爾雅》研究集大成的一部著作,民國時期,黃侃曾對其進行過全面、細緻、嚴格而審慎的批改。其批校本現已影印成《手批〈爾雅義疏〉》一書,成爲黃侃研究《爾雅》的重要文獻成果。本文以《黃侃手批〈爾雅義疏〉》中刪改郝疏的內容爲研究材料,以《釋詁》篇爲主要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全面的整理分類、總結歸納,具體分析黃侃刪改郝疏的類型和方法依據。本文認爲黃侃之所以會對《爾雅義疏》進行大體量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