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SAR技术在西安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66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复轨道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是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应用的一个拓展。雷达图像的差分干涉图可以用于监测cm级或更微小的地球表面形变,以揭示许多地球物理现象,如地震形变、火山运动、大气变化、冰川漂移、地面沉降以及山体滑坡等。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D-InSAR技术得到了大地测量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D-InSAR技术可以在大面积范围内(100km×100km)监测地面的微小形变,具有不需要人员进入灾害地区测量的特点,相对于GPS&GLONASS全球定位系统和经典的大地测量手段(高精度水准测量)而言,有着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潜力。另一方面,高精度水准和GPS技术只能监测有限的、离散的控制点,而D-InSAR一幅图像就可以控制1万平方公里的地表形变监测,其空间分辨率可达到5m×20m,这也是其它大地测量方法所不能比拟的。本文对D-InSAR技术的关键步骤和算法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算法研究和实例计算,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深入地剖析了差分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研究了相关参数在差分干涉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量级,引入了地形相位模糊度参数和形变相位模糊度参数,以及相应的解缠算子条件,建立了一个较完善的差分干涉测量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详细推导了二轨法,三轨法和四轨法差分干涉测量的参数方程。二,分析了相位解缠方法的数学模型,并根据L~P范数框架对已有的相位解缠算法进行了分类总结。用实测的干涉条纹图,对开放源代码的各种相位解缠算法的性能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没有一种解缠算法能够解决相位解缠所碰到的所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三,对西安市因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表缓慢沉降做了深入的研究,利用已有的12幅SAR图像做了大量差分干涉测量的试验分析。结果显示,虽然存在时间去相关的影响,相隔超过一天以上的干涉图相关性下降很多,D-InSAR已经能够很好的应用于城市地区cm级的地面沉降监测。在本文研究的4个实例中,我们都提取到了地面沉降信息,这也显示了D-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随着GIS学科的飞速发展,电子地图作为一种新型的地图产品在信息时代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由于数据的存储与数据表示相分离,使得地图的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动态特征。随着多媒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十一”期间国家将大力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必将产生大量的污泥。随着污水处理厂不断的修建,城市污泥的产生量将越来越多。公众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开展污泥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对于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的城市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堆肥施用于茶园,对茶叶的产量、品质、土壤肥力和土壤及茶叶重金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巨大的交通压力。为了缓解交通压力,跟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城市发展,建设轨道交通就成了刻不容缓的选择。在建设地铁的过程中,为
氮,通常作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决定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高低。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越发频繁,大量的氮素以干、湿沉降的形式输入到森林生态系统
乳杆菌是人和动物体内十分重要的益生菌群之一,肩负着许多重要的生理作用,其中包括对宿主的抗氧化效应。益生菌产品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其中益生菌的抗氧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