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蛇山辉长岩位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的中段——藏北羌塘玛依岗日地区内,该区域岩浆岩分布较为广泛,且多为基性侵入岩岩块,岩块出露面积较大,占整个岩浆岩的60%以上,多为小型岩脉形态发育,按走向划分,为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种,普遍发生蚀变现象,围岩以千枚岩等岩性为主,基性侵入岩与围岩为韧性断层接触。整个研究区内近东西向侵入岩和近南北向侵入岩在岩石结构、产出环境和地球化学特征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对该研究区近南北向辉长岩采用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辉长岩的全碱(Na2O+K2O)含量为1.80%-4.16%,平均值为2.71;P2O5的含量较高,介于0.11%-0.21%之间;相比于原始地幔的MgO/(FeO+MgO)比值(0.68-0.72),本区辉长岩的MgO/(FeO+MgO)的比值为0.44-0.64间,相对较低,说明研究区的原生岩浆与原始地幔有一定差别,推测其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存与其它物质的混染熔融。研究区辉长岩轻重稀土总量分数比值:∑LREE/∑HREE=4.16-5.85μg/g,平均∑LREE/∑HREE为4.99,其分馏作用较为明显,LREE富集。本区的辉长岩与大陆壳成分(富集Pb,亏损Nb、Ta、P)最为接近,即推断本区辉长岩产自陆壳环境。研究区的辉长岩基性岩墙群,经锆石U-Pb年龄312±4Ma以及全岩Sm-Nd年龄299±13Ma、314±5Ma,两种方法定年结果给出了岩墙群的形成年龄(李才等,2006),说明该基性岩墙群产生于晚石炭世。根据长蛇山研究区辉长岩的地球化学数据,所投判别图显示该地区的基性侵入岩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且为典型的大陆裂谷环境,岩浆源来自富集型地幔。结合该区域前人研究的构造演化史,可知道该岩墙群形成于威尔逊旋回的萌芽阶段,该萌芽期应属于特提斯洋形成的早期大陆裂谷环境下形成,该点确定其中一期的特提斯洋形成的早期环境,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