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视角下两岸三地外来词译名对比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los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两岸三地)在词语译名方面存在着差异,而此种差异在对外来语的英汉翻译方面尤为突出。语言工作者及科技工作者对这种差异已经较为重视。但是现有的相关研究存在两方面问题:一、受到译名约定俗成及先入为主思想的不利影响,有失公允;二、多限于从宏观角度分析,理据性不强。有鉴于此,本文从“功能对等”翻译思想的视角出发,运用语音学、音位学、汉语形态学、汉语词汇学、语义分析、术语学以及词源学的研究方法,尝试对两岸三地在词语译名上的差异作较为细致和客观的对比。通过对比,阐述上述研究方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可操作性,讨论某些已有译名版本实现“功能对等”的程度,亦即各译名的翻译理据,对相异译名作出评议。例如,本文引入英汉语音对比和语义分析以讨论具体音译版本的理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发现:在个案分析中,香港和台湾的某些译名较大陆译名理据性更强,反之亦然。这就对“约定俗成”的翻译思想提出了挑战。笔者认为:为弥补单纯参照已有译本和依赖宏观方法所产生的不足,使词语翻译最大程度地实现“功能对等”,相关研究者应引入较为具体的语言学分析方法,以提高译名对比和批评的理据。
其他文献
在语言测试领域,有大量关于整体性和分析性评分量表在做事测试中的争论的研究,尤其是在写作和口语表达的测试中。然而,同样的研究在言语行为测评当中却鲜有发现。为此,本研究尝试
近年来,教学的重点已渐渐由向学生传授知识转移到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仅仅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