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眩晕-风阳上扰型)与西医常规治疗的疗效对比,初步验证针刺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眩晕-风阳上扰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眩晕-风阳上扰型)提供新思路,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72例前庭性偏头痛(眩晕-风阳上扰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6例,给予针刺治疗;对照组36例,给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变化、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变化和健康状况量表评分变化以评定其疗效及安全性。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眩晕复发情况。结果:1.临床共入组患者72例(治疗组36例,脱落1例;对照组36例,脱落2例),治疗前对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健康状况量表评分等)进行比较,两组具有可比性(P均>0.05)。2.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47%。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相似。3.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侯量表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间中医证侯量表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前后,两组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间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眩晕障碍量表评分相似。5.治疗前后,两组健康状况量表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间健康状况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健康状况量表评分相似。6.随访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眩晕复发次数、眩晕复发持续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眩晕复发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眩晕-风阳上扰型)与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总疗效相似,但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针刺治疗优于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且能够减少眩晕复发次数、缩短眩晕复发持续时间,远期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