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滋病的流行已成为当今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威胁之一,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人们获取艾滋病信息最主要的来源。通过对《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大河报》14个年度内(2000——2013)有关艾滋病报道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在科学传播的视角下考量传媒的艾滋病报道,厘清艾滋病议题上媒体科学传播的呈现与建构情况,探讨媒体艾滋病报道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策略。媒体艾滋病议题上的科学传播存在“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分别以科技报道,及在非科技报道中夹带艾滋病科学知识信息的形式呈现。媒体的科学议程具有明显的“事件导向性”,重点关注艾滋病基础科学研究信息,科普专题内容少,关注面国内外并重,报道多以消息形式呈现,以科学家为最主要信源。夹带艾滋病科学知识信息的报道,夹带内容多为艾滋病“传播途径”的介绍,引源渠道较为多元。媒体在报道艾滋病科学议题时,倾向以乐观的基调传递科学信号。在艾滋病报道文本叙事中,记者有意识地通过科学传播引导公众舆论。报道多从正面呈现艾滋病的“科普形象”,注重科学知识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媒体艾滋病议题上的科学传播存在诸多不足。艾滋病科普“应景化”,持续性差。报道所传递的科学知识信息,存在“非科学性”以及“浅层化”问题。在涉及艾滋病突发事件中,媒体报道科学传播应对不得当。部分报道文本语言晦涩难懂,受众难以消化。报道对“艾滋病”媒介形象的建构不科学,存在隐性歧视和媒体暴力。媒体应当建立起常态化的艾滋病科普机制,做好艾滋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报道者自身要解决好对艾滋病的科学认知问题,并严格遵循科学严谨的报道原则,当好艾滋病科学知识信息的“把关人”。发挥科学传播的舆论引导力,创造理性的舆论环境。涉及艾滋病突发事件时,媒体的科学传播应当及时到位,规避负面影响。在文本语言上消解传媒与受众的隔阂,增强科学传播效果。科学建构艾滋病媒介形象,创造宽松和谐的艾滋病防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