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入二十一世纪,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以微电子、集成电路为基石的信息技术,在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渗透到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渗透到涉及国家安全与稳定的行业中。2000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布国发(2000)18号《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通称18号文),更是把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件的出台,集成电路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从区域布局的状况来看,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高度聚集,块状发展特色明显。国内的总体布局大致为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以成都、西安为中心的西南块,形成各自发展,互相竞争的格局。从企业所有制的分布来看,国资、外资、民营几乎平分天下。外资企业只是利用中国廉价的人才、劳动力资源,从事产业链的末端,真正的核心技术仍然留在国外。国资、民营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不大,从事同一类产品开发和设计现象普遍,既造成了设备及人才资源浪费,不利于聚集高技能人才和同国外企业竞争。又增加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还是国家和民族的内耗。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简单回顾世界上不同政治体制国家的国有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国有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意义。研究国有经济在国家国民经济中承担的角色和地位。通过对各信息产业大国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采用的发展战略进行比较,分析出对我国信息产业,特别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的结论在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国资背景的企业在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中不但是作为一个企业经营实体存在,更是肩负着国家的使命,需要采取长远的战略眼光,关键在于“做强”,而不在于“做大”,规模不是战略。国有集成电路企业在国内行业中,要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要形成具有优势的龙头企业集团,要实现自主掌控力。在国际产业舞台上,要在某一产品领域要形成垄断优势。在产业的整合上,国资企业要有选择的采取“有进有退”的战略,在进退中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