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讨电针对肥胖症脾虚湿阻型患者静息代谢率的变化规律,为肥胖症患者的针灸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8年5月至2018年12月的符合纳入标准的48人按照进入的先后顺序,对应之前用SPSS19.0软件产生的随机数进行信封抽取法分为两组,按照1:3比例分配,其中对照组12例,电针组36例。电针组穴位:中脘、天枢、大横、水道、曲池、上巨虚、三阴交。电针操作:于双侧天枢、上巨虚穴位加电针,选用电针仪,波形选择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一周治疗2次,共治疗5周。对照组和电针组在研究期间进行每周一次的基础饮食指导,不进行其他干预治疗。研究过程中以初次治疗和治疗结束后为访视点,对两组静息代谢率(RMR)、体重矫正静息代谢率(RMR/W)、去脂体重矫正静息代谢率(RMR/FFM)、体重、体重指数(BMI)、身体围度、Inbody人体成分分析仪相关结果、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评价。结果:1.本试验共纳入了 48例受试者,其中对照组12例,电针组36例。治疗过程中,电针组3例因无法坚持治疗安排自行退出,电针组2例,对照组1例因最终检测未完成予以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病例共42例,其中对照组11例,电针组31例,两组脱落率为8.3%和13.9%。2.治疗前两组基线比较:两组治疗前身高、年龄、体重、BMI、RMR、RMR/FFM、RMR/W、身体各围度、SF-36中除生理维度外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体重和BMI水平组内比较:电针组体重、BMI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1),电针治疗可显著降低体重、BMI,对照组体重和BMI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体重、BMI在电针组、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2,p=0.002)。表明电针组对体重和BMI的降低差异明显,表明电针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身体围度指标组内比较:电针组除臂围(左)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2),其余腹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大腿围(左)、大腿围(右)、臂围(右)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p=0.001,p=0.001,p=0.004,p=0.019),均呈现下降趋势。对照组治疗前后身体各围度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腹围、腰围、腰臀比、大腿围(双侧)在电针组、对照组两组之间有差异。表明电针组对腹围、腰围、腰臀比、大腿围(双侧)围度的降低差异明显,表明电针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臀围、臂围(双侧)在电针组、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84,p=0.615,p=0.445)。5.人体成分分析指标组内比较:对照组的细胞外水分、细胞外水分比率于治疗结束后比干预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21),其余对照组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电针组的体脂肪、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均较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组间比较:体脂肪在电针组、对照组两组之间有差异(p=0.026)。表明电针组对体脂肪的降低差异明显,表明电针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骨骼肌、去脂体重、体脂百分比、细胞内、细胞外、细胞外水分比率、基础代谢率、内脏脂肪面积在电针组、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SF-36 量表组内比较: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维度,电针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分数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36),其余维度两组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SF-36量表中躯体疼痛在电针组、对照组两组之间有差异(p=0.043)。表明电针组对躯体疼痛维度分数的升高差异明显,表明电针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在电针组、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静息代谢率指标组内比较:电针组的RMR、RMR/FFM和RMR/W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p=0.03)。对照组治疗前后RMR无统计学意义(p=0.131),RMR/FFM和RMR/W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44,p=0.33)。组间比较:RMR、RMR/FFM、RMR/W在电针组、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电针对于脾虚湿阻型肥胖患者RMR、RMR/FFM、RMR/W没有改善。结论:电针治疗肥胖症脾虚湿阻型有效,对体重、BMI、体脂肪、腰围等身体指标、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对于静息代谢率、去脂体重矫正后的静息代谢率、基础代谢率无明显改变,尚需进行更多的研究证实针刺是否通过调整静息代谢率达到减肥效果。对照组对于肥胖症脾虚湿阻型患者减重无效,电针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