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说的乌蒙山地区,包括今云南省的昭通地区与曲靖地区,昆明市所辖的东川区及寻甸县,贵州省的毕节地区和安顺地区,以及四川省的叙永等地。
乌蒙山地区是西南边疆历史与社会变迁的典型区域之一。作为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相连地带,乌蒙山地区在自然生态环境、民族的活动与人口的分布、历史发展的复杂程度等方面,都有其明显的类似性。历代王朝在乌蒙山地区的设治与经营,还折射出上述三省地缘政治关系的变化。同时,还反映出封建时代后期中央王朝经营边疆地区的曲折过程,包括政区的设置与调整,治理政策的制订及其实践,边疆民族对封建王朝建立统治的反馈以及边疆社会发生的变化等。
另外,历代尤其是元明清三朝,在乌蒙山地区设置政区及对这一地区的经营,有较为丰富的史料记载,并有较为清楚的线索可供追寻,同时也有重要的历史经验值得总结。因此,无论是在学术探讨还是现实借鉴方面,这一课题都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拟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做较为系统、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在相关史实的复原、相关理论的概括以及内在规律的总结等方面,力求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全文包括以下部分:
绪论部分简要叙述选题的缘由以及研究的意义,回顾相关学术史,阐述研究的思路、方法与相关概念。
第一部分简述元代以前乌蒙山地区政区设置的沿革。对该区域所经历的远古的“蛮夷荒服”、秦汉时期的“西南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中”和隋唐宋时期云南地方政权的崛起,以及上述四个阶段乌蒙山地区的政区及其经营进行分析。认为元代以前历朝在乌蒙山地区设置的政区,是在中原王朝的羁縻治策主导下设置的羁縻性质的郡县。它随着中原王朝在乌蒙山地区统治力量的兴衰,而表现出波动性的变化。
第二部分叙述元代乌蒙山地区政区设治及经营。元朝在乌蒙山地区的设治,是在建立了云南行省大行政区,行省的治所设在今昆明,开通至湖广的重要驿路和重视经营乌蒙山地区的背景下进行的。元朝在乌蒙山地区设治,主要是通过推行土官制度,建立相应的土府土州,并实行云南、湖广、四川三处行省分治这一区域的途径来实现。元代云南的政治中心由滇西移至滇中后,乌蒙山地区的地缘政治关系相应发生改变,元朝基于犬牙交错的形势设置乌蒙山地区的政区。这种在集权制度下建立的看重本地民族存在的政区,使元朝对这一区域的控制,主要停留现在土官统治的层面,由于统治程度尚归属于草创阶段,封建文化难于在这一地区广泛开展。
第三部分叙述明代乌蒙山地区政区设治与经营。在元朝于乌蒙山地区初步设置政区的基础上,明朝推行更严格、更规范的土司制度,强化了对乌蒙山地区政区的控制。随着明朝建立贵州布政司,以军事控制为主要目的对乌蒙山地区进行三省分治的格局,在明代继续得到强化。明朝还对乌蒙山地区的政区进行调整,将乌蒙山地区的大部分划给四川,一部分划给贵州,仅留下邻近云南的部分区域划归云南。强调治理与适度开发也是这一时期经营的一个重点,主要表现在巩固交通线、进行军事屯田和外来移民进入等方面。明朝加强在乌蒙山地区的设治与经营,是以派驻大量军事卫所为条件的。军事卫所的普遍设置,弥补了乌蒙山地区政区建置方面的不足,保障了交通线的畅通和对当地蛮夷势力的有效威慑。明朝对乌蒙山地区政区所做的调整,既有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同时强化了地方民族势力。明朝在乌蒙山地区普遍推行土司制度,并在民族聚居地区大力发展封建教育,均有利于乌蒙山地区各民族的封建国家观念的形成。
第四部分叙述清代乌蒙山地区政区设治与相关经营。清朝加强对乌蒙山地区的治理与开发,注重打破乌蒙山地区的封闭隔绝状态,并推动政区设置向正规化的方向发展,与清代前期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清朝在乌蒙山地区实现上述目标的途径,主要是进行彻底的改土归流,改变土司地方割据和尾大不掉的局面,迫使顽固的土司势力退出乌蒙山地区。其次是延续三省分治乌蒙山地区的传统,并对这一区域政区的设置做较大的调整,把原属四川的乌蒙、东川和芒部划归云南,巩固了对彝族主要聚居区三省分治的格局。同时加强乌蒙山地区政区的建设,通过修建各类城镇和实行保甲制度,形成府、州、县三级管理的体制。清朝还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支持内地移民迁居乌蒙山地区;加大推广封建教育的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积极开发当地的各类矿藏尤其是铜矿,拓建乌蒙山地区与内地间的交通线,促使乌蒙山地区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基本上完成了乌蒙山地区与内地一体化的进程。
研究元明清时期乌蒙山地区政区的演变以及相关经营,是认识封建王朝与边疆地区的集权与分权关系演变的一项内容,也一个随着时代的发展,边疆地区不断得到开发和经营管理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封建时代,诉诸武力与实行强制性措施经常是封建王朝惯用的手段。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对促进乌蒙山地区社会的进步与政区管理的完善,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从元至清的500余年间,乌蒙山地区由一个闭塞落后的民族集聚区,逐渐发展为一个中央政府能有效管辖的较规范政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社会文明的程度也随之提高。其中所蕴含的规律和留下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总结这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对今天我国边疆地区的治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显然是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