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秸秆含有大量作物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可再生资源。微生物微生物菌剂是一种无毒害、纯天然、环保的生物肥料,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的酸碱度,替代部分化肥,而且还有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改善土壤结构。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氮肥投入过高的问题,研究秸秆、微生物菌剂、有机肥等绿色肥料投入实现氮肥减施的高产高效途径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试验选用小麦品种山农20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秸秆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秸秆含有大量作物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可再生资源。微生物微生物菌剂是一种无毒害、纯天然、环保的生物肥料,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的酸碱度,替代部分化肥,而且还有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改善土壤结构。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氮肥投入过高的问题,研究秸秆、微生物菌剂、有机肥等绿色肥料投入实现氮肥减施的高产高效途径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试验选用小麦品种山农20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秸秆不还田、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微生物菌剂、秸秆还田、微生物菌剂,副区设置0、120、180、240 kg hm-2四个不同施氮水平,每个处理均设置3次重复。研究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及成熟期0-40 cm土层土壤全氮、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态氮以及矿物结合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小麦产量的关系,以期阐明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实现土壤固碳增氮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不同处理小麦产量均在240 kg hm-2施氮量下出现最大值,且各处理对小麦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秸秆还田+微生物菌剂>秸秆还田>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秸秆不还田,其中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处理在240 kg hm-2施氮量下小麦产量最高(9038.52 kg hm-2),与180 kg hm-2施氮量处理产量(8869.70 kg hm-2)相比差异不显著。2.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对冬小麦氮素效率的影响与其它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在180 kg hm-2施氮量下提高了冬小麦的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吸收效率。与240 kg hm-2施氮量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在180 kg hm-2施氮量下小麦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吸收效率分别增加了26.52%、2.82%。3.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及成熟期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呈下降趋势。相同施氮量下,与单独秸秆还田、单施有机肥、秸秆不还田以及单施微生物菌剂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最为显著。且在施氮量为180 kg hm-2时,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处理对小麦开花期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最为显著。4.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对土壤氮组分的影响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及成熟期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和颗粒态氮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呈下降趋势,土壤矿物结合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施氮量下,与单独秸秆还田、单施有机肥、秸秆不还田以及单施微生物菌剂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处理对土壤颗粒态氮和矿物结合态氮含量有显著影响。且在施氮量为180 kg hm-2时,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处理对小麦开花期0-20 cm土层土壤颗粒态氮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施氮量为180 kg hm-2时,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处理对小麦成熟期0-20 cm土层土壤矿物结合态氮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综上所述,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在180 kg hm-2施氮量下更有利于提高土壤中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态氮含量以及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吸收效率,促进土壤养分的积累,改善土壤结构。因此,综合产量以及土壤养分在土壤中的分布,在本试验区域推荐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在180 kg hm-2氮肥施用量的条件下实现绿色增产高效的土壤管理模式。
其他文献
本试验于2020-2021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和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以大花生品种604L-3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土壤耕作处理,包括前茬花生收获后无耕作,冬季休闲,后茬花生播种前旋耕(RT);前茬花生收获后翻耕土地,冬季休闲,后茬花生播种前旋耕(PT);前茬花生收获后翻耕并种植冬小麦,至抽穗期翻压还田,后茬花生播前旋耕(GM);副区为土壤改良剂施用量处理,设置0施用和
试验于2020-2021年冬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泰安市道朗镇国家重点小麦示范基地进行,供试冬小麦品种为‘山农29’,夏玉米品种为‘登海618’。试验于高肥力粉壤土地块,施用肥料为控释掺混肥料,控释N:速效N为7:3,其中控释肥采用山东农大肥业提供的树脂包膜控释尿素,释放周期约为60d。定位试验开始于2015年,并用一年短期试验和六年定位试验进行对比。冬小麦季试验设置10个处理,长期定位试验十个处理
单晶硅片是半导体行业最重要的衬底材料,广泛应用于逻辑电路、存储器、射频器件与功率器件等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随摩尔定律的不断发展,半导体器件对硅片几何形貌与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梳理了硅片发展的历史,并对新一代450 mm硅片发展前景及困难进行分析。针对每种器件应用场景,本文从晶体生长、掺杂、热处理等方面对提高硅片性能要求的技术发展进行了简要阐述与分析。最后,简单介绍了上海硅产业集团在
试验于2020-2021年间冬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泰安市道朗镇玄庄村(E116°54′,N36°12′)大田进行。试验材料采用中筋小麦品种济麦44(以J表示)和强筋小麦品种山农28(以S表示),本试验施钾总量为120 kg·hm-2,设置五种施钾方式,分别为一次性全部播种期底施、50%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拔节期追施+50%开花期追施、50%底施+30%拔节期追施+20%开花期追施和20%底
高活力种子萌发出苗快速、整齐,幼苗强壮,是作物高产的基础。水分是种子萌发出苗的关键因子,植物水通道蛋白(AQPs)介导的水分跨膜转运可能参与调控种子萌发出苗,但在玉米中的相关研究较少。玉米种质资源丰富,萌发出苗特性的种质评价对玉米种质改良和创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玉米自然群体(368份)为材料,通过标准发芽试验对群体材料的萌发出苗表型进行鉴定,并基于萌发出苗特性相关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种质评价
为明确节水高产条件下小麦分蘖发生成穗和不同茎蘖籽粒产量对施磷量响应的生理机制,探明适宜的磷肥用量。于2020—2021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大田试验。以济麦22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土壤水分,副区为施磷量。两个土壤水分处理为W70(拔节期和开花期将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70%)和W0(全生育期不灌水);四个施磷量处理分别为
缓控释氮肥等新型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尤其是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研究人员逐渐探索其一次性施入对于常规分次施肥的替代作用。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促进氮素吸收,协同提高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鉴于不同播种方式间小麦的群体与个体差异、吸氮能力差异,新型肥料一次性施入对分次施肥的替代效应可能在常规条播与宽幅播种间表现不同。本研究于2020-2021年生长季,以冬小麦品种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及粮食作物,且我国是大豆的起源中心。目前,我国大豆产量低,进口依赖性强,如何提高我国的大豆产量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体系是自然界固氮效率最高、固氮量最大的生物固氮系统。发挥根瘤菌的生物固氮功能,可以为大豆生长发育提供充足并且稳定的氮源,减少施肥,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葡萄糖是能量中枢分子,在植物各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培育优质高产小麦品种一直是育种家的育种目标。山农44和山农46是本课题组选育并于2021年通过山东省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分别具有优质强筋和大粒高产的优点。为了促进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制定合理的配套栽培技术,加快优质高产新品种转化为农业生产力。2020-2021年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宅子村试验田,设置播期播量互作、磷硫肥及浇水次数互作和追施氮肥用量及时间互作的试验,研究播期播
针对我国强筋小麦生产中产量品质效率矛盾突出的问题,以强筋小麦藁优5766为供试品种,设置两个播期(10月8日、10月22日)、两个氮肥梯度(180 kg hm-2、240kg hm-2)、两个基追比(5:5、3:7)和三个种植密度(180万株hm-2、270万株hm-2、360万株hm-2),研究播期、种植密度和氮肥运筹及其互作对强筋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播期、种植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