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方式与不同类型氮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me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缓控释氮肥等新型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尤其是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研究人员逐渐探索其一次性施入对于常规分次施肥的替代作用。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促进氮素吸收,协同提高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鉴于不同播种方式间小麦的群体与个体差异、吸氮能力差异,新型肥料一次性施入对分次施肥的替代效应可能在常规条播与宽幅播种间表现不同。本研究于2020-2021年生长季,以冬小麦品种泰农18和太麦198为试验材料,在山东省泰安市和潍坊市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播种方式(常规条播和宽幅播种)和不同类型氮肥(不施氮CK;常规分次施肥F1;稳定性尿素F2;腐植酸控释掺混肥料F3;树脂包膜控释掺混肥料F4)互作试验,研究了播种方式与不同类型氮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产量形成、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播种方式与不同类型氮肥对小麦产量及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各施肥条件下,宽幅播种小麦产量均高于常规条播,平均增产9.59%。宽幅播种下F2、F3、F4产量与F1持平,表明宽幅播种下新型氮肥一次性施入对常规分次施肥具有较好的替代作用。常规条播下F2、F3、F4较F1处理产量显著下降,分别下降6.00%、5.92%、6.47%,表明常规条播下新型氮肥一次性施入对常规分次施肥的替代作用较差。各氮肥处理下,宽幅播种增产是因为其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高于常规条播。较于F1处理,两播种方式下F2、F3、F4处理的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均有所提高,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均显著降低。宽幅播种下,较F1处理,F2、F3、F4处理花前干物质转运提高量与花后干物质生产的降低量相似,进而各氮肥处理间获得平产。常规条播下,较F1处理,F2、F3、F4处理花前干物质转运提高量低于花后干物质生产的降低量,花后干物质生产不足使得F2、F3、F4处理减产。2、播种方式与不同类型氮肥对小麦群体光合性能的影响宽幅播种小麦花后群体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常规条播,且其花后群体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较常规条播延长5.56天,有利于其花后光合物质的生产。宽幅播种下0-10天小麦群体光合速率在各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常规条播下0-5天小麦群体光合速率在氮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花后15-25天,F2、F3和F4的群体光合速率显著低于F1处理,宽幅播种下较F1分别降低4.03、4.56、4.67μmol CO2 m-2 s-1,常规条播下分别降低5.25、5.48、5.62μmol CO2 m-2 s-1。表明F2、F3、F4花后干物质生产能力均显著低于F1处理,但宽幅播种下其降低幅度低于常规条播。两播种方式下F2、F3、F4处理小麦花后群体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均显著低于F1处理,宽幅播种平均低2.69、2.47、2.73天,常规条播下平均低4.61、4.35、4.61天,宽幅播种处理的降幅略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同一播种方式下小麦花后干物质生产量与花后群体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同一播种方式下不同氮肥处理间花后干物质生产量的差异主要源于花后群体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的高低。3、播种方式与不同类型氮肥对小麦花前氮素转运与花后氮素吸收的影响较于F1处理,两播种方式下F2、F3、F4处理的花前氮素转运量均有所提高,花后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降低。宽幅播种下,较F1处理,F2、F3、F4处理花前氮素转运量分别提高21.43、22.46、23.69 kg hm-2,花后氮素吸收量分别降低20.89、21.60、23.63kg hm-2。常规条播下,较F1处理,F2、F3、F4处理花前氮素转运量分别提高16.72、15.87、15.43 kg hm-2,花后氮素吸收量平均降低27.56、25.91、26.97 kg hm-2。小麦花后群体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与花前营养器官储藏氮素向籽粒转运量在两播种方式下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但其与氮素转运率仅在常规条播下具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花后群体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与花后氮素吸收量在两播种方式下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4、播种方式与不同类型氮肥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宽幅播种下小麦肥料氮吸收量显著高于常规条播,两地点泰农18和太麦198分别提高31.61%和28.73%,土壤氮则无显著差异,由此提高地上部氮素积累量(AGN)和氮素吸收效率(UPE),而氮素内在利用效率(UTE)在播种方式间无显著差异,所以宽幅播种显著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NUE)。宽幅播种下,F2、F3、F4处理肥料氮吸收量较F1处理分别平均下降17.77%、5.45%、19.22%,土壤氮吸收量分别提高9.26%、8.36%、16.57%,由此其AGN平均分别提高5.68%、5.58%、5.31%,UPE亦相应提高。常规条播下F2、F3、F4处理肥料氮吸收量较F1处理分别平均下降24.22%、24.43%、32.94%,土壤氮吸收量持平或略有增加,由此其AGN分别降低5.71%、5.04%、5.74%,UPE亦相应降低。宽幅播种下F2、F3、F4处理的UTE显著低于F1处理,这与其较低的氮素收获指数(NHI),拔节期和开花期较高的氮素营养指数(NNI),成熟期较高的AGN有关。常规条播下F2、F3和F4的UTE与F1处理无显著差异,这与其花后吸氮量低、处理间NHI、GNC均无显著差异有关。宽幅播种下,F2、F3和F4的NUE与F1持平,表明不同类型氮肥一次性施入在宽幅播种时可替代常规分次施肥,同步实现高产高效;效率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F2、F3、F4较于F1处理,UPE的上升幅度与UTE的下降幅度基本一致。常规条播下,F2、F3和F4的NUE低于F1处理,分别降低6.00%、5.89%、6.45%,表明常规条播下不同类型氮肥一次性施入对常规分次施肥在高效方面的替代作用较差,这主要是较低的地上部氮素积累造成的偏低的UPE所致。综上,不同类型氮肥一次性施用对常规分次施肥的替代作用因播种方式而异,宽幅播种下采用不同类型氮肥一次性施用可替代常规分次施肥,实现小麦高产高效。
其他文献
食品中的亚硝酸钠和丙烯酰胺被人体摄入后,会产生诸多不良反应。亚硝酸钠在人体内会干扰氧运输系统,导致血液中血红蛋白向高铁血红蛋白的不可逆转化,从而严重损害血红蛋白交换氧气的能力。丙烯酰胺广泛存在于油炸烘焙类食品中,具有潜在的致癌性、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和心脏毒性。因此,开发快速、准确且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用于食品中亚硝酸盐和丙烯酰胺定量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以鲁米诺-过氧化氢作
学位
木瓜为蔷薇科木瓜属植物,是集加工、食用药用和观赏于一体的珍贵果品资源。为充分利用木瓜资源,近年来,木瓜果酒多被研制开发。由于木瓜自身酸度、涩度较高,发酵成酒后出现了酸度较高、涩味较重的问题,口感较粗糙、品质也相应较差。必须通过建立一组适合木瓜酒的降酸、脱涩方法,来解决木瓜酒出现的上述问题,进一步提高木瓜酒的质量,以此为木瓜酒的生产提供指导。本研究以皱皮木瓜发酵成的木瓜酒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木瓜酒
学位
氮素是花生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与花生产量、品质和生理代谢密切相关。传统种植方式通过施加大量氮肥增加产量,造成种植成本增加、环境污染和氮肥利用效率低,而筛选花生氮高效利用品种,对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发挥花生后期固氮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同氮素水平处理,明确花生苗期氮效率鉴定的适宜低氮水平,筛选花生氮高效品种。在此基础上,探讨花生氮效率差异品种在生物量、根冠比、根系形态、植株氮累积量、根系吸
学位
杏仁是我国传统药食两用资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制备生物活性肽的良好原料。细胞内积累过多的自由基和活性氧会产生氧化应激反应,进而导致生物体受损。尽管内源性抗氧化防御系统起主要作用,但外源性抗氧化剂,尤其是食源性天然抗氧化剂,对于维持人体细胞的氧化还原稳态非常重要。本研究以珍珠油杏杏仁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碱溶酸沉法制备杏仁蛋白,对其结构与功能特性进行检测分析。以杏仁蛋白为原料酶解制备杏仁抗氧化肽,对
学位
本试验于2020-2021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和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以大花生品种604L-3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土壤耕作处理,包括前茬花生收获后无耕作,冬季休闲,后茬花生播种前旋耕(RT);前茬花生收获后翻耕土地,冬季休闲,后茬花生播种前旋耕(PT);前茬花生收获后翻耕并种植冬小麦,至抽穗期翻压还田,后茬花生播前旋耕(GM);副区为土壤改良剂施用量处理,设置0施用和
学位
试验于2020-2021年冬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泰安市道朗镇国家重点小麦示范基地进行,供试冬小麦品种为‘山农29’,夏玉米品种为‘登海618’。试验于高肥力粉壤土地块,施用肥料为控释掺混肥料,控释N:速效N为7:3,其中控释肥采用山东农大肥业提供的树脂包膜控释尿素,释放周期约为60d。定位试验开始于2015年,并用一年短期试验和六年定位试验进行对比。冬小麦季试验设置10个处理,长期定位试验十个处理
学位
单晶硅片是半导体行业最重要的衬底材料,广泛应用于逻辑电路、存储器、射频器件与功率器件等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随摩尔定律的不断发展,半导体器件对硅片几何形貌与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梳理了硅片发展的历史,并对新一代450 mm硅片发展前景及困难进行分析。针对每种器件应用场景,本文从晶体生长、掺杂、热处理等方面对提高硅片性能要求的技术发展进行了简要阐述与分析。最后,简单介绍了上海硅产业集团在
期刊
试验于2020-2021年间冬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泰安市道朗镇玄庄村(E116°54′,N36°12′)大田进行。试验材料采用中筋小麦品种济麦44(以J表示)和强筋小麦品种山农28(以S表示),本试验施钾总量为120 kg·hm-2,设置五种施钾方式,分别为一次性全部播种期底施、50%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拔节期追施+50%开花期追施、50%底施+30%拔节期追施+20%开花期追施和20%底
学位
高活力种子萌发出苗快速、整齐,幼苗强壮,是作物高产的基础。水分是种子萌发出苗的关键因子,植物水通道蛋白(AQPs)介导的水分跨膜转运可能参与调控种子萌发出苗,但在玉米中的相关研究较少。玉米种质资源丰富,萌发出苗特性的种质评价对玉米种质改良和创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玉米自然群体(368份)为材料,通过标准发芽试验对群体材料的萌发出苗表型进行鉴定,并基于萌发出苗特性相关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种质评价
学位
为明确节水高产条件下小麦分蘖发生成穗和不同茎蘖籽粒产量对施磷量响应的生理机制,探明适宜的磷肥用量。于2020—2021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大田试验。以济麦22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土壤水分,副区为施磷量。两个土壤水分处理为W70(拔节期和开花期将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70%)和W0(全生育期不灌水);四个施磷量处理分别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