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发汗对续断中总皂苷、水溶性浸出物及醇溶性浸出物的影响;2.建立续断样品“发汗”前后的特征指纹图谱;3.同时测定续断样品“发汗”前后的8个主要成分的含量;4.建立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续断未“发汗”和“发汗”样品的快速鉴别模型以及8个主要成分含量快速检测方法;5.建立血清中马钱苷和川续断皂苷Ⅵ的同时测定,并用于“发汗”前后续断样品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方法1.采用UV显色法、热浸法考察发汗对续断中总皂苷含量、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影响。2.选择续断未“发汗”和“发汗”样品各20批,以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柱温30℃,记录时间为120min,气体流速2.0L·min-1为色谱条件,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出版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版》软件建立续断未“发汗”和“发汗”样品的特征指纹图谱。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续断未“发汗”和“发汗”样品中8个主要成分的含量。4.从不同产地收集213批未“发汗”续断样品和234批“发汗”续断样品,采集近红外光谱图,采用判别分析法建立其定性鉴别模型;用HPLC法测定8个主要成分的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NIR光谱与HPLC法测定值之间的多元校正模型,并预测续断样品中8种主要成分的总量。5.采用HPLC-MS进行检测,确定续断“发汗”前后马钱苷、川续断皂苷Ⅵ的药动学参数以及在体内的药时曲线。结果1.续断“发汗”后水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和总皂苷都降低了。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续断在以麻袋覆盖堆置“发汗”的过程中酶解了相关物质所致。2.续断未“发汗”和“发汗”样品的色谱图比较,两者相同位置色谱峰的高度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发汗”样品的色谱峰高度较低,甚至消失,在新的位置出现了新的色谱峰;续断未“发汗”和“发汗”样品的指纹图谱中有35个共有色谱峰,其中7、8、9、10、18、19、21、29号峰分别为马钱苷酸、绿原酸、咖啡酸、马钱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川续断皂苷Ⅵ。3.建立了同时测定续断“发汗”前后样品中马钱苷酸、绿原酸、咖啡酸、马钱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川续断皂苷Ⅵ等8个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且该法稳定可靠。4.未“发汗”样品选择谱段7,756.86~4,006.00 cm-1,“发汗”样品选择谱段8,562.39~4,528.04 cm-1。采用SNV+spectrum+S-G组合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建立模型,并经预测集验证,鉴别准确率达到100%;5.续断未发汗品中马钱苷、川续断皂苷Ⅵ的最大血药浓度比发汗品中高出许多,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未发汗品也明显大于发汗品。结论1.发汗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续断中总皂苷、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2.建立的续断样品“发汗”前后的指纹图谱可以很好地控制这两种样品的质量。3.同时测定了发汗前后8个成分的含量,为进一步揭示炮制的机理打下物质基础。4.所建立的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模型可快速、准确鉴别续断未“发汗”和“发汗”样品:模型对预测集样品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基于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8个指标性成分是可行的。5.比较了大鼠灌胃给药后主要成分马钱苷、川续断皂苷Ⅵ的药动学特征,发现灌胃未发汗品后大鼠体内马钱苷、川续断皂苷Ⅵ药动学参数t1/2、MRT等明显优于发汗品,说明续断生品在体内容易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