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针刺后不同部位TRPV1、TRPV4受体的改变探讨经穴反应性时间动态变化的机理。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进行:(1)将清洁级的雄性SD大鼠光暗驯化7天后,先进行基础痛阈的筛选,然后按照痛阈结果进行随机分组,将大鼠分为造模组和空白组;造模组在右足足垫部注射完全弗氏佐剂。造模成功后又按基础痛阈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模针组,每组均按照不同的处理时间点分为ZT0(7:00)、ZT4 (11:00)、ZT8(15:00)、ZT12(19:00)、ZT16(23:00)、ZT20(3:00)6个亚组。在6个不同时间点进行处理,模针组在相应时间点手针针刺大鼠患侧足三里30min,其间每5分钟捻转1min,频率为120次/min。空白组和模型组捆绑固定30min,不针刺。治疗结束后运用甩尾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痛阈变化。(2)根据实验一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选取针刺后痛阈曲线最高点和最低点对应的时相点进行实验,分组及造模方法同前,针刺治疗7天,在第7天治疗结束后立即取材,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穴位局部、背根神经节以及脊髓中TRPV1、TRPV4的表达,比较经穴反应时间动态性与TRPV1、TRPV4的关系。结果:1、时间因素对空白组痛阈有显著影响,F=9.205,P=0.00,P<0.05;痛阈的峰值出现在ZTO,谷值分别出现在ZT4和ZT12。2、造模后,大鼠痛阈明显下降,节律紊乱,时间因素对模型组痛阈无明显影响,F=1.155,P=0.354>0.05。3、针刺后,大鼠痛阈明显升高,时间因素对痛阈的影响有显著意义,F=30.414,P=0.000<0.05。其中针刺后痛阈升高最明显的时间点为ZT8,最不明显的时间点为ZT16。4、穴位局部皮肤:ZT8时间点,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肤的TRPV1、TRPV4表达明显上调(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针组TRPV1、TRPV4含量显著下降(P<0.05)。ZT16时间点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肤的TRPV1、 TRPV4表达明显上调(P<0.05);针刺后,模针组大鼠皮肤TRPV1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但TRPV4勺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5、背根神经节:ZT8时间点,模型组大鼠背根神经节TRPV1、TRPV4含量与空白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模针组大鼠背根神经节TRPV1、TRPV4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含量显著下降(P<0.01或P<0.05)。ZT16时间点:模型组背根神经节TRPV1、TRPV4含量非常明显增加(P<0.01或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针组背根神经节TRPV1含量明显下降(P<0.05),但TRPV4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6、在脊髓:ZT8时间点,模型组的TRPV1、TRPV4含量与空白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或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针组的TRPV1含量明显下降(P<0.01),但TRPV4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ZT16时间点,模型组的TRPV1、TRPV4含量明显增加(P<0.01);针剌后,模针组TRPV1、TRPV4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结论:1、正常大鼠痛阈呈现节律性波动,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双谷结构,谷值分别出现在ZT4和ZT12。2、经穴反应具有时间动态性变化,不同时间点针刺均可提高大鼠的痛阈,针刺后穴位反应性的强弱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单峰一谷的结构。不同时间针刺对痛阈的影响不同,说明穴位的反应性不同,其中针刺后经穴反应最佳时间点为ZT8、最差的时间点为ZT16。3、经穴反应性时间动态变化可能与针刺后穴位局部、背根神经节、脊髓TRPV1、 TRPV4兴奋的数量以及种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