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经》是世界上版本最多、印发量最大、影响最广的典籍,它不单是一部宗教经典,还是一部包含社会、历史、律法、哲理、艺术、民俗等方面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文学巨著。书中涉及多种文学体裁,其中诗歌是一大重要组成部分,《诗篇》则是全书中用于汇集以色列民族宗教诗歌的独立经卷,是《圣经》中最长的经卷,同时它也是最具魅力的经卷之一本文基于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控论,以1919年出版的官话和合本《圣经》中的《诗篇》、1946年出版的《圣咏译义》,以及1979年出版的《圣经》现代中文译本中的《诗篇》为研究对象,通过译本比较,探讨译入语文化中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对宗教文本译介的制约与操控。为了深入研究同一外国文学作品在某个译入语文化中产生多个版本的原因,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法,从历时角度对比三个译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译者在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层面上受到的操控,证明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而是译者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文化中进行。对于同一个翻译文本,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诗学观以及不同的赞助人会对该文本的改写、译者的选词、句子结构的安排以及译本的审美甚至对译本的出版发行产生操控作用。本文通过勒菲弗尔的操控论解释不同时期译者的翻译行为,将语言与文化结合,从文化角度展开译本研究,以小见大,希望对今后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以及读者阅读不同的《圣经》文本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