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整体实力得以提高,并成功举办了多项国际活动。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外合作交流领域日渐扩大。在此背景下,政府外宣资料翻译的价值不可估量。目前,关于我国政府外宣资料的翻译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单纯的翻译策略研究,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外宣翻译,以及文献综述。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不多,文章总量相对较少,研究资料主要来自新闻报道或旅游导论,真正与政府联系密切的材料还不足。因此,本文尝试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从顺应理论的语用学角度对政府外宣翻译文本进行研究,尝试找出实用的翻译策略,为外宣翻译实践提供参考。维索尔伦在语用学新解中认为顺应理是在认知、社会、文化的综观下解释语言的使用,并且语言使用的过程是在不同意识下为适应交际语境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在政府外宣资料翻译中,顺应理论强调源语和目的语的语境的动态性,以及译者的能动性和相随的制约性。论文首先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中英外宣文本的语言特点。这类语言是一种以政治、文化和市场为导向的交流工具,因其特殊的目的,它的翻译必须从词、句、篇、修辞、文化等多重角度来顺应目标读者的心理世界,顺应信息的传递特点,顺应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从而根据不同语境综观全文做出最佳选择以实现顺应。其次,作者在顺应理论的视角下,以荆州市政府对外招商引资外宣文本为例,对原文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有翻译合理的地方,即符合顺应理论的地方,也存在着顺应不当的地方。对文本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发现,外宣翻译文本存在着些许问题,如信息冗余、过分直译、结构混乱等问题,从而导致未能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这些都是由于未能做出正确的顺应而造成的。基于语言的功能特性,彼得·纽马克在翻译过程中把文本分为三类:表达性文本、信息性文本和唤起性文本。外宣翻译有信息功能和祈使功能两大功能,有沟通和传播的特性。鉴于外宣资料的这些特点,论文在顺应理论的框架下,以新的视角分析了外宣翻译的译本后,由此提出了政府外宣资料翻译的四个实用策略:删减策略、弱化策略、一般化策略和突显策略。也就是根据读者的心理特点,信息的传递特点和地域文化的特点做出不同的顺应应对。若是多余的内容便直接做出删减;若是次要的内容便适当弱化存在感;若是一般内容便照常翻译,不做特殊处理;若是重要内容便重点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顺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应该精通双语,掌握翻译知识,掌握世界具体性知识(双文化知识,政府政策法规等)和程序性知识(翻译中应用的资料、信息和技术等),这些都是本研究的启示。综上所述,本文拟通过顺应论语言学视角提出政府外宣资料翻译的翻译策略指导,以期望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政府外宣翻译做出贡献。然而顺应理论和政府外宣资料翻译仍然等待着不断研究,作者认知水平和能力有所局限,也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研究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