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作文教学本身的重要性使得作文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而假情作文无疑是其中的一个较瞩目的亮点。所谓假情作文,指的是借助说假话、抒假情,假崇高、假伟大等话语失真的途径而达到高尚、崇高、伟大、美好等“善”的作文要求的一种作文形态。综观人们对假情作文的研究,也是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大致将其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为批判,一为建构。对假情作文的批判者认为:假情作文扭曲了学生人格、磨灭了写作个性、使作文远离生活。对作文教学的建构者提出了:新概念作文、绿色作文、体验作文、个性化作文。而在对人们关于假情作文研究的反思中,可发现以下问题:作文“全真”式追求明显;在研究视野上局限于教育自身,而忽视社会这一宏大背景;缺乏对作文“求真”的理论前提反思;假情作文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又可进一步归之为两个重点问题:“全真”式作文追求的问题和假情作文依然存在的问题。在对“全真”式作文追求的反思中,本文在验证其存在的客观事实的前提下,认定教学具有社会性的基础上,从教师、学生、教学三个角度进行较全面的剖析。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虽具有“教育自由权”,但是任何国家、时代的教育自由权都有其具体的时代背景,因为教师是受社会的委派而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而教师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也必须要符合社会的要求。教师在教科书的选用、课程计划的制定、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择取、评价手段的使用等方面无不打上了社会的烙印。教师具有“社会代表者”的角色特色,他们是作为社会代言人而现世的,是他们自己所处时代和国家重要道德观念的解释者和代表者,具有“社会规范性”。这种社会规范性“‘迫使’教师不仅必须向学生示明何谓符合社会要求的文化(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式等),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成为这些特定文化的范型,以保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引导与文化熏陶”。从教师功能分析,教师是受成人社会的委托来到学校,来到班级,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即教育影响。从教科书的角度来讲:知识的选择问题是权力意志的集中体现,它不仅仅是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更是阿普尔的“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语文教科书同样坚持“文质兼美”的选材原则。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学生作为学校这一社会组织的主要成员具备社会性,围绕培养人的教育目的这点来说同样具有社会性。而在对“全真”式作文理论前提的反思中,本文通过主体性和人本主义的考察,认为“全真”式作文追求在理论前提上便落入了片面重视个体轻视社会的窠臼之中。综观导致假情作文出现的因素,本文认为有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文化传统、当下社会背景、语文教育实践、学生的生活际遇等一些原因。通过对中外教育史上的考察,教育性原则是历史上已存在的,再通过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的分析,可知教育性原则是合理的。依据教学的社会性观点,国家在教育政策上赋予教学以教育性是合理的。所以教育理论、教育政策这二个方面并不会导致至少是不会直接导致假情作文的产生。我国文化传统中既有诚信的一面,也有诸如“无商不奸”、“老实人吃亏”等去诚信的一面;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传统的价值体系和伦理观念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和伦理观念又尚未完全建构起来;多元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某些语文教师在“应试式教学”中的功利主义行为;学生贫乏的生活,这些都是导致假情作文产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