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Sperber与Wilson关联理论的基础上,应用与认知语境相关的心理基础:认知模式、文化模式,知识草案与心理图式,结合熊学亮的认知语境模式和赵彦春的翻译模式,提出了译者在翻译中的认知推理模式。将该模式应用于翻译实践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关联与认知语境理论,进而得到恰切的译文。该模式指出,我们在对话语的理解与翻译过程中有三种因素在起作用:情景因素,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而对于具体的话语到底哪一种因素在起作用取决于关联性,文中用实例分析了上述三种因素在翻译的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在翻译中,语境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本文依据Sperber与Wilson(1995)的关联理论,将语境定义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用以解释话语的一系列前提,是一个心理结构,是听众关于世界假设的一个分集。认知语境的提出给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语境应分析到何种程度为止,主要是由关联性决定的。当寻求到最佳关联时,一个特定的语境才算确定。译者的任务就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人们用来在特定的交际场景中理解和传达意义的理论与翻译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所以关联理论对翻译有巨大的启示作用。关联理论虽然不是研究翻译的,但对于人类历史上这一最复杂的现象有着极强的阐释力(Richards,1953)。
翻译作为语际语言交际的主要形式主要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依据动态的认知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的过程。就翻译的本质而言,翻译即交际。认知语境在翻译过程的两个主要步骤——理解和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得到准确的译文,认知语境分析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来选择能传递原文作者意图和能满足译文读者认知的合适的表达方式,其实质是认知语境的转换。由此可见,语境与翻译在关联理论的理论框架内是紧密相关的。